

元宵节逛灯会
◆朱蓉
年味儿最浓的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来了,来了”不知谁高喊一声。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唱花船的……表演民俗节目的队伍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走近了。孩子们撒着欢儿溜过去,大人也丢下手中的活计踮脚争看。最前面是脚踩高跷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八仙过海等传统故事中的人物,他们如履平地,边演边唱,有的还和观看的人互动,逗得人一阵乐。跟着是唱花船,小时候我最喜看的就是花船,站在花船里的女孩,那叫一个美!水粉的斜襟丝绸衫子,水绿的裤子,衣衫下角还用金片绣一朵菊花,脸上涂着胭脂,嘴唇似花瓣,腰如杨柳,声如黄鹂,看得我眼睛一刻也不肯错开。回家后闹着要学唱花船,折腾了好一段时间才罢休,到现在母亲都笑话我。接着是龙腾狮跃互争高下,表演的人像攒着一年的劲儿,使出浑身解数,耍得虎虎生威,看的人直着嗓子大声叫好。最后是扇子舞,花灯舞……爆笑声把元宵节推向高潮。至今这些历久弥香的传统节目不但没有褪色,反而愈发地活色生香起来。
华灯初上,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派喜庆温馨。点点灯光在如水的夜色中流淌,小镇沉醉在灯的海洋里,夜色成了最迷人的一道风景。一声声爆竹的轰鸣巨响,一串串直冲云霄流光溢彩的烟花,把天空映衬着亮如白昼,连熠熠星辰都失去光彩。空气中虽充满了火药味,却丝毫没有影响节日的喜庆。人们在灯光烟火的映衬下,肆意地欢呼着、呐喊着、跳跃着。
吃完元宵,孩子们迫不及待提着灯笼出门了。可爱的兔子灯,雅致的荷花灯,还有精巧的金鱼灯……他们凑在一起比着今年的灯,看谁的更精巧。一张张稚嫩、欢快的小脸在柔和的灯光下越发可爱。
六岁那年,隔壁大伯给我扎了一盏马灯。几根长短不一的竹篾扎好马的外形,然后用白纸裱糊,待浆糊干后,给白色的马喷上红漆,用水笔勾勒出活灵活现的眼睛,再用挂钩挂上耳朵、四条腿和塑料丝做成的马尾,一匹精致可爱的马灯就制作好了。大伯忙活了半天,我也跟着殷勤地递纸拿笔,忙得不亦乐乎。晚间刚提着灯跑出小巷,还没来得及到街上向小伙伴显摆,便被对门的小宝撞倒了蜡烛,眼睁睁地看着马灯瞬间燃成灰烬,我不依不饶地哇哇大哭,最后还是小宝妈任我挑了盏宫灯才破涕为笑。
猜灯谜也是重头戏。广场的一角音乐震天响,这里文化气息甚是浓厚,大人孩子穿梭其中,赏灯猜灯谜,猜对可领一份小礼物。奖品虽小,却令人兴奋、愉悦。
儿时也曾听戏迷王奶奶讲过元宵灯会的故事。元宵节又称“情人节”。因古代女子平日不能抛头露面,元宵节这天可不分男女,可以一同玩乐。很多女子借赏花灯猜灯谜为名,在朦胧的月色下,暗自物色如意郎君,这一天也造就了无数的良缘美眷。灯前月下,眉目传情,景美,情真,人自醉。如戏文里的陈三就是在阑珊的花灯下和五娘偶遇进而一见钟情,最后结为秦晋之好。乐昌公文与徐德言也是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猜灯谜时订私情。这些爱情故事有圆满的,也有凄怨的。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诗中描写的“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徜徉在灯海,脚下乱红翩飞,恰月至中天。回眸间,遂忆起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