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溱潼有过这样的的客帮
溱潼河流众多,水路四通八达,辐射四方,以前人们出行主要依赖舟楫,客帮是首选的交通工具。溱潼的客帮有三种:长途客运的轮帮、篙撑橹摇的快帮、双桨划行的小帮。
先说长途客运的轮帮。轮帮是指以机器为动力的客船。溱潼的轮帮客运范围南到泰州北到盐城。溱潼共有三家轮帮,分别是泰州帮、盐城帮、东台帮。泰州到东台的水路距离为120里,溱潼居中,两边正好都相隔60里;溱潼到盐城为180里。
三家轮帮的停靠地点在溱潼镇的东北角,借用的是几个陆陈粮行的码头,因为当时溱潼的粮食市场兴盛,地势好的码头寸土寸金。三家轮帮停靠的位置在王伯记麦庄向南(原食品公司的身址,溱潼轮船码头的北侧)至朱万泰粮行嘴尖之间,其中的凹陷处就是几户粮行的河口。说得再具体一点,“大达”轮帮停靠在徐记粮行码头,“江太”轮帮停靠在朱万康粮行码头,“大生”轮帮停靠在朱万康粮行与朱万泰粮行之间。
三家轮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快轮帮,另一类是慢轮帮。泰州至东台的轮帮有两家,一家叫“江太”号,是专载乘客的独头轮船,人们称之为快轮帮,乘位有七八十个。另一家叫“大生”号,是在轮船头后面绑起缆绳拖动客船,客位有一百多个,“大生”号与“江太”号的速度相比要慢好多,因此称为慢轮帮。泰州至盐城的轮帮叫“大达”号,也是轮船头拖客船的慢轮帮。当时的溱潼镇有这样的顺口溜:要得快跟“江太”,哼啊哼跟“大生”,没得法跟“大达”。 ?
溱潼的这三家轮帮在当时可算是投资巨大,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据说“大达”号轮船公司是南通民族资本家张謇开办的,“大生”号轮船公司是上海娱乐界的老板顾祝先与他人合办的,“江太”号轮船公司是时任省民政厅厅长夏勤创办的。日本人打进泰州后,这几家客运公司停业,轮帮也就歇航了。
接着说篙撑橹摇的快帮。所谓快帮是指往来泰州、东台、姜堰三个方向的帮船,不是机器驱动,而是人力行船。这三个快帮的停靠地点是:泰州帮停靠在溱潼西头,復泰来糟坊和沈公茂米行河边(原溱潼旧货商店前、西夹河口,现溱潼新华书店身址)。东台帮停靠在溱潼东大街东顶头的嘴尖(东道观庙西边,现溱潼用电站旁边),周仲记陆陈粮行旁边。姜堰帮停靠在东台帮西边,太平巷头(现娱乐城身址),王復昌船行旁边。
三大快帮基本上是绍兴乌篷船的样子,有一二十个客位,乘客住在拱形顶棚下面。船上有双篙可撑和双橹可摇,还备有布帆和纤绳。人力快帮再快也比不上机器动力。
过去人们常说最辛苦的行业是打铁、行船、做豆腐。从事帮船行业的人极其辛苦:夏天顶着酷日,汗流浃背;冬天手抹冻篙,寒气穿心;雨天身穿蓑衣,衣衫湿透。遇到浅水挥篙撑行,遇到深水改为摇橹,遇到顺风扯起风帆,遇到纤路搭上纤绳。东台帮船过了时堰就是十八里路河口,纤路增多,这时船夫很开心,因为到了西溪塔,过了奶奶山,送客的终点东台就在眼前。上姜堰的快船沿姜溱河向南,过了夏朱就到官庄,再过三桥口,抱着天目山绕半圈,就离姜堰不远了。劳累的船夫这时总会大喊:“官庄过去了,穿过三桥口,绕过天目山,歇歇下坝口!”下坝口是姜堰北头的帮船停靠地。
再说双桨划行的小帮。在周边几十大里的范围内,只有被人们称为“小上海”溱潼街肆成群,店铺如云,因此这里是人们出售农产品、购物、洗澡、抓药、解馋、看戏、玩耍的绝好去处。远远近近的村庄里的人都要上溱潼街,不难想象,当时该有多少小帮往来穿梭。
小帮轻巧方便,用双棹划起来灵活快捷。从业的船夫多是周边的农民,他们本钱不多,凑凑刮刮就能钉一条小船,以此解决一家人的生计问题。溱潼的小帮最多时有一百四五十条,大多靠在三个地方:一是镇西边南北向的陆陈粮行长达二三百米的河沿及西夹河口,二是镇东北边的“江太”“大生”“大达”轮船泊位旁边,三是夹河东头和东观门前的滩头。逢到节日、庙会和农闲,溱潼的小帮码头热闹至极。几十条小帮你挤我拥,男女老幼谈笑风生,你上我下,人声鼎沸,加上岸边紧挨紧凑的粮行,那真是繁华非凡,如果有人把它描绘下来,那就是一幅溱潼版的清明上河图。
溱潼的小帮是用杉木钉制的,装修简单,里面只有几条板凳。中舱和船艄带有芦箔做成的船篷小帮大约可坐十名乘客,更多的小帮只设前后两舱,这样的小帮仅能坐三四人。小帮按里程收取费用,向南三四里路的湖北口和湖西庄收三四个铜板,向东七八里路的青蒲和开家庄收六七个铜板。
乘坐小帮要有耐心,它快不起来,着急也没用,最好有人讲故事,这样就不会觉得时间长。
(本文是根据101岁的刘永录老人的口述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