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09月10日
新闻详情-首页

沐元贞大哥

2025-09-09 08:45:10 姜堰新闻网

沐元贞长我10多岁,他身材高大,国字脸,高鼻梁,细眼睛,见人一脸笑,一双大手蒲扇似的,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忠诚老实,吃苦耐劳,容人让人,大人小孩都喜欢。沐元贞与我同辈,在家中排行老大,我习惯叫他大哥。

1962年,我与唐春华在生产队负责护青。水稻开始成熟,为了防止有人夜里来抹穗,生产队派沐元贞、王国其来协助我们。他俩白天上工,晚上护青。晚饭后,沐元贞和王国其先后来到大渠道边的护青棚子,四人凑在一起有说不完的笑话和传闻。闲聊了一会儿就分组巡视,我和沐元贞瞟天望月,走得很慢,借此打发时间。秋高气爽,皓月当空,水汽渐渐冷却成薄雾,在夹杂泥土清香的田间萦绕,即将收割的稻穗低头不语,四方寂静,广阔的田野上只有我们这几个“夜摸子”。不知不觉已是半夜,人困马乏了,沐元贞把我拉进棚子歇脚。

闲则生事。有人提议到麻林沟和杨树沟翻点菱尝尝,反正队里已摘过几遍了,剩下的都是些落脚货。来到河边,沐元贞将上衣脱下来捧在手上作容器,其余的人脱得精光,陆续下到齐脖子的水中,将菱盘子翻过来寻找菱角。沐元贞个子高膀子长,他主动到水深处把菱盘子移到我们够得着的水域。杨树沟摘好了,大家感到还不够油,又到麻林沟去摘。麻林沟的菱盘子长得十分旺盛,翻起来个个都有斩获,从河中间拖过来的菱盘子上常常有两三角。

末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捧着菱回到大渠道边,四个人围着菱堆子席地而坐,美美地享用。父亲告诉过我,菱是生吃嫩,熟吃老。大大咧咧的沐元贞视力欠佳,别人拿菱是一角一角地挑,他都是用大手伸下去一抓,挑到篮子里就是菜,抓到手上就是宝。我们三个眼睛好,专挑嫩鲜的拿,看不上眼的就推到沐元贞面前。吃了一会儿,沐元贞说:“这菱老的还真不少!”我们都在偷笑。一会儿大家吃得厌烦了,有人提议煮熟了吃。沐元贞包包扎扎拿回家煮熟了,又用淘箩儿拎到渠道上给大家吃。这次我们又把嫩的推到沐元贞面前,他连吃了几把之后说:“怎么弄的,这菱煮熟了怎么都变成嫩的了?”后来他终于醒悟过来:“你们几个臭烂屌子串起来訄我,看我怎么收拾你们!”边说边佯装追赶,逃之夭夭的我们三个人笑得前仰后翻。天麻麻亮时沐元贞打扫了战场,将残渣余孽带回家给孩子解馋。

秋收开始了,割下的稻把横七竖八散放在田里,护青的担子更重了。我们就地取材,把稻把堆成挡风墙,拿蓬头儿往上一撒,这样人在里面可以避风霜,可是遇上刮风下雨就受罪了,偏偏越是恶劣天气越是会有“敌情”。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再苦再难,我们也得坚守阵地。有一次台风过境,大雨倾盆,我和沐元贞身穿蓑衣、头戴斗笠,顶风冒雨来到白天搭好的落脚点,眼前的一切惨不忍睹:顶上遮盖的蓬头被大风撕得七零八落,摊在地上的稻草漂浮在积水上。这时东北风刮着小雨松一阵紧一阵的,浑身湿透的我们冻得直打哆嗦。沐元贞知道这时候是走不得的,就领着我在田边的小渠上拉稻把码成挡风墙,后来还将我搂在怀中,把蓑衣下面衬的麻袋片盖到我身上。我俩就这样一边抱团取暖一边咬牙坚持。下半夜风雨渐止,我们这才缓过气来。

几十年过去了,沐元贞大哥默默无闻、忠于职守、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和崇高品质总是留在我的记忆里,并且不断激励我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


37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