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市姜堰区:跨学科学习开创育人新格局
“这次参加全省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我就是借助平台资源,和其他学校老师开展云教研,用跨学科学习理念来设计项目化学习,最终获得一等奖。”日前,泰州市姜堰区蒋垛小学教师董雨莹开心地说。
近年来,姜堰区纵深推进“教育立区”发展战略,奋力推动“两区同创”,成功申报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江苏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培育区。面对新课程方案明确的跨学科学习新要求,姜堰区借助信息技术,从跨学科学习的资源建设、实施路径、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融合创新、深度探索,撬动育人方式整体变革。

突出数智赋能,建设跨学科学习支撑系统。姜堰区建成功能完备的教育城域网,借助十六进制精准教学云平台、智学网等专业力量,实现跨学科学习的教学管理、资源共享、教学过程的智能互连、教学交互,有效推进信息传输、资源供给、评价方式改变;开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智慧管理APP,创建“姜堰教育乐学云平台”,实现教、研、管、评一体化。
突出学为中心,创新跨学科学习育人路径。姜堰区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创新构建学为中心的“M-IT课堂”跨学科学习模型,全学段、全学科整体推进;坚持“关注目标,强调逆向设计;关注学程,强调任务驱动;关注技术,强调深度融合;关注评价,强调任务表现;关注心理,强调内力调适”五大原则,精准定位“M-IT课堂”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特征。从有意义、有意思、有技术、有品质四维度高效推进跨学科学习,重点关注教学设计变革,强调意义建构、逆向设计;重点关注学习方式变革,强调任务驱动,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重点关注技术、资源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推动信息技术精准助学、助教、助管、助研;重点关注教学评价变革,用发展理念、表现任务、过程活动来评价师生。以教学时段为经、学习活动为纬,设计“预学单”“学历单”“续学单”3张清单与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探究学习、检测反馈、自我诊断、反思提升6个环节,形成立体化学习网络。

突出精准画像,优化跨学科学习评价设计。姜堰区引入智慧课堂及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全场景、全过程、无差别动态采集数据,提升跨学科学习评价质效。借助大数据系统收集教师教学行为相关数据,围绕备课、授课、资源分享、作业布置4个场景,建设教师个人画像,为教师的教学总结反思提供精准支撑;面向全体教师,建设不同场景应用排行榜,激励教师更多地开展信息化应用,助力提升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了解学生日常表现,掌握学习数据,观测学生行为,监控学习结果,将4个板块整体融合、多元评价、智能分析,形成班级数据画像,帮助班主任和授课教师准确把脉班级情况;构建基于学籍信息的智慧教育身份编码系统,为学情分析提供精准后台数据,画出身份密码;依托伴随式行为采集系统,搜集学生的日常行为数据,实现学生学习全过程数据的有效记录,画出学习实况;围绕学习动机、学习习惯、作业分析以及学业成绩等信息形成学生个人综合素养评价“雷达图”,画出综合表现,为学生多样适合发展和拔尖人才创新培养提供数据支撑。
跨学科学习是落实五育并举、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更好策应新高考的有效途径。姜堰区借助信息技术,建设跨学科学习支撑系统,创新跨学科学习育人方式,优化跨学科学习评价设计,依托“姜堰教育乐学云平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智慧管理APP,构建“M-IT课堂”跨学科学习模式,用智慧之手重塑课堂、重塑学校、重塑教育,撬动育人方式的整体变革,最终实现“学科本无界,有融更精彩”的跨学科学习的育人新格局,为打造智慧教育的江苏样板、全国示范贡献更多姜堰智慧和力量。(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