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关于未来的双向奔赴——“千企联百校”专家教授姜堰行活动侧记
在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中,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与“人才”。此次“千企联百校”专家教授姜堰行活动,是汇聚80多名高校专家、硕博人才与40家重点企业的盛会,不仅是一次校地企的“双向奔赴”,更是我区以人才为钥、打开区域经济升级之门的关键实践——人才如何为地方经济注入“强心剂”,这场活动给出最生动的答案。
活动现场,江苏理工学院戴国洪校长关于“科产融合”的论述,与河北科技大学华长春副校长聚焦“智能制造”的分享,精准戳中我区产业发展的“要害”与“痛点”。作为锚定“长三角重要精密制造产业基地”的城市,我区虽已实现2024年工业开票销售920亿元、2025年1—7月增速泰州第一的亮眼成绩,但“2+2+X”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仍需突破智能制造、绿色材料等领域的技术瓶颈。河北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赵莹说:“姜堰不少精密制造企业面临‘自动化生产线升级难’‘高端人才短缺’的困境,这正是高校人才与技术能发挥作用的关键领域。比如某机器人企业需要优化运动控制算法,我们学校智能制造团队当天就能对接;某环保企业寻求节能减排技术,我们相关科学专家已准备好初步解决方案。”
创新创赢的人才,是我区产业自信的底气——当高校的“智力资源”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我区3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将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重塑区域产业竞争力。赵莹表示,人才的到来,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能够直接破解产业升级的“卡脖子”问题,让姜堰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
“千企联百校”的核心价值远不止于“专家送技术”,更在于构建“校地企长期协同”的生态体系。活动中,“项目经理人”聘任仪式与“镇镇通高校”结对仪式的举行,正是这一生态的“具象化落地”。武汉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陈倩等6位“项目经理人”的聘任,相当于为我区架起连接全国高校的“人才直通车”;开发区与江苏理工学院、张甸镇与河北科技大学等6组“镇镇通高校”结对,则让人才服务下沉到产业一线——镇街有产业需求,高校有对应人才,项目经理人负责“牵线搭桥”,形成“需求挖掘—技术对接—成果转化”的闭环。武汉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陈倩表示,以往校企合作常因“信息不对称”“对接不持续”半途而废,但在姜堰,我们能依托“镇镇通高校”机制,深入了解每个镇街产业特色。这种“一对一”长期绑定,让人才不再是“短期客串”,而是“长期扎根”,激活的是校地企协同发展的“乘数效应”。
“来姜堰,我们承诺给予‘真心诚意、真金白银’的支持。”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孙靓靓致辞中的“承诺”,在“人才大礼包”发布环节得到最直观的体现——这份以“这么美、那么趣,怎能不到姜堰qu”为主题的礼包,本质是我区“以真情留人才”的长远布局。姜堰籍在读硕士、武汉大学法学专业刘锦涛说:“我目前研究的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法学方向,之前一直犹豫是否回乡发展,但这次活动让我下定决心。家乡不仅有高薪的岗位机会,还有人才共有产权房、子女入学绿色通道。这些政策解决我的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姜堰有擎朗机器人、亚电科技等科创企业,与我的研究方向十分吻合,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数据印证了人才对城市经济的长远价值:我区通过“1133”引才机制与“堰归来”计划,去年以来新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21名、省市级27名,2025年更有3名姜堰籍人才入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这些人才不仅带来技术与项目,更带来新的理念、资源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机会。回溯过往,我区已走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李德仁等8位院士,培育出4家省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2%,如今人才“事业根”的深扎,更让城市经济的“长远根基”愈发牢固。
从破解产业瓶颈到构建协同生态,从吸引人才扎根到夯实长远根基,“千企联百校”专家教授姜堰行活动,本质是一场“人才赋能经济”的生动实践。对我区而言,人才不是“短期资源”,而是“长远资本”。当高校的“智力”、企业的“市场”、政府的“服务”通过人才实现深度融合,这座三水交汇的城市,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正如处暑时节孕育的新稻,今日汇聚的人才力量,终将在未来结出推动我区经济腾飞的“丰硕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