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09月11日
新闻详情-首页

生态画卷的妙笔点睛——“三水之城”的三生空间颜料调配艺术

2025-08-18 09:35:35 姜堰新闻网

二十载初心如磐,二十载蝶变惊人。从围网密布的“浊水滩”到鸥鹭齐飞的“生态湾”,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途,我区以20年躬身实践,为“两山”理论刻下独具水乡韵味的注脚。如今,溱湖碧波映云影,古镇烟火绕画檐,田畴沃野铺锦绣,车间绿流涌新能——一幅生产与生态共生、发展与民生共荣的画卷正在三水大地上徐徐铺展。

在溱湖国家湿地公园,阳光下的水面波光粼粼,不时还有候鸟掠过水面。很难想象,20年前这里还是被围垦养殖分割的碎片化水域。20年坚持生态修复,这片湿地成了392种野生动物共同栖息的家园,也为我区“两山”理论的转化实践埋下第一颗种子。

清晨的溱湖,是一首流动的诗。588.6公顷的湿地里,菹草、苦草织就“水下森林”,澄澈的湖水能见度达2.5米;芦苇荡随风起伏,像绿色的浪潮托举白鹭翅膀。这里曾是“围湖造田”的牺牲品——2003年时,37个养殖圩口割据湖面,年出栏生猪超万头,污水直排让湖水沦为劣Ⅴ类。而今,它已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五星级驿站”:每年有12万只候鸟在此补给,全球仅存千余只的青头潜鸭连续5年把这里当作繁殖地;251种野生植物间,连绝迹多年的水蕨也重新扎根。

姜堰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何艳说:“20年来,我区投入近10亿元‘还湿于湖’,搬迁26家污染企业和养殖场,外迁核心区原住民,重建‘水下森林’,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现在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连青头潜鸭这样的濒危鸟类都成了常客。生态好了,这方水土才有了‘变现’的底气。”

生态的“本钱”如何变成发展的“红利”?溱湖旅游业态创新给出生动答案。“白天看水、夜晚观灯”的“白+黑”模式里,会船节堪称“水上庙会”——千艘篙船列阵竞发,万支竹篙搅碎湖光,每年吸引30万游客驻足;“溱湖夜画”更添浪漫,3D水幕电影映着古桥月影,非遗“溱潼唱凤凰”的调子随晚风飘远,让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4小时延长至1.5天。依托“溱潼古镇+湿地生态”的资源禀赋,当地培育出“春赏会船、夏观荷、秋品蟹、冬泡泉”的四季业态。三元温泉的硫磺泉与湿地负氧离子碰撞出“疗愈经济”,去年接待康养游客18万人次;古镇的“溱湖八鲜”美食街,簖蟹、银鱼等湖鲜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生态旅游的红火,让周边32家民宿年均增收15万元,土特产网店从5家增至87家,年销售额增长2000万元。溱潼镇民宿旅店负责人孙爱勤说:“随着周边业态的丰富,我们的客房去年增加了3间,现在是9间。”

生态赋能的不仅是景区,更唤醒了乡村的沉睡资源。小杨社区曾是典型的“粮袋子村”,村民靠种水稻、小麦年人均收入不足万元。而今,这里成了“农耕乐园”。“菇菇部落”的智能化菌房里,游客可以亲手采摘、制作菌菇酱;“溱湖绿洲”的研学基地里,稻田、菜地成了“自然课堂”,去年接待研学团队500多批次,带动237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三水街道小杨社区党委书记王政介绍:“小杨社区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提供固定就近就业岗位237个,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620万元,大家的口袋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

溱潼镇湖南村把120亩零散农田整合起来,种上葡萄、水蜜桃等时令水果,搞起“采摘+农家宴”。村民们算过一笔账:以前种水稻每亩年收入1200元,现在改种葡萄,加上农家乐服务,每亩能赚8000元。湖南村村委会副主任徐卫军说:“我们依托溱湖湿地,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村民既能在农场务工,又能在家从事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产业。溱湖的大变样拓宽了致富路。现在的溱湖就是我们的‘聚宝盆’,守着它,日子就有奔头。”

从乡村到工业园区,俞垛镇的工业“绿岛”里,废渣处理设备正有序运转着。当地12家企业通过集中治污,污染治理成本降低40%。由此可见,“两山”理论不仅适用于生态旅游,也为产业转型指明方向。

产业生态化,是我区破解“发展与保护”矛盾的关键一招。俞垛镇的工业“绿岛”里,一套年处理3万吨废渣的集中处理系统,让12家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告别“小而散”的治污困境。以前每家企业自建处理设施年均要花80万元,现在集中处理后只需48万元,且废渣资源化利用率从30%提至75%,每年回收铜、锌等金属1200吨。

城区的餐饮油烟“绿岛”更显民生温度。投资4000万元建成的集中净化系统,为15条商业街的860家餐饮店装上智能油烟净化器,数据实时上传监管平台。

在“亩均论英雄”改革中,我区更算清了“土地账”:4244亩低效工业用地被盘活,昔日的化工厂区变身新能源产业园,引进17个绿色项目;107家新兴产业企业获得16亿元担保基金支持,新能源电池、智能装备等产业去年新增销售30亿元,亩均税收较传统产业提高2.3倍。

从溱湖湿地的“鸟迹虫丝”到古镇街巷的“人间烟火”,从田间地头的“五谷丰登”到工厂车间的“绿色动能”,我区用20年证明:生态保护与发展不是对立面,而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体两面”。如今,“一核、一轴、两区、多点”的旅游格局已然成型;“生态岛”试验区里,13条生态廊道正在串联起湖泊、林地;村民“积分银行”里,护河、植绿能兑换日用品,3700名村民成了生态守护者……

二十载春华秋实,姜堰的实践告诉我们:绿水青山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可持续的竞争力。在“两山”理论指引下,“三水之城”正以更生动的实践,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篇章。


52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