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09月11日
新闻详情-首页

网站首页 >   > 详情

让“党建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关于深化抓党建促乡村全面振兴的几点思考

2025-08-14 09:21:20 姜堰新闻网

2025年1月2日,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孙靓靓在区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上提出要“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近年来,我区各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但也有一些地方待完善,以便更好地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一、实践成效

(一)“三农”工作水平显著提高

制定《关于推行党建引领“两社”联动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乡村发展的道路上,我区着力推进五大振兴,大伦镇响堂村、溱潼镇南寺村、溱潼镇西陈庄村、溱潼镇湖南村、罗塘街道前舍村分别致力于产业培育、人才支撑、文化兴村、生态富农、组织带动,这些自然村为我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参考样板。

(二)农村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开展

我区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不断优化、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办学差距,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区共创成25个甲级村卫生室,2025年印发文件,积极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服务能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指引,截至2024年底,全区120个行政村实施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12个,自2020年以来,累计完成55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获评2024年度全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争先进位县。

(三)农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强化党建引领,鼓励党员干部先行先试,由村党组织牵头,组织村民召开农场组建协调会,村干部带头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种植,以实际行动争取群众理解与支持;深入探索家庭农场主的培养模式,成功推动50%的农场主获得专业职称;实施家庭农场综合保险计划,采用“基本险+附加险”的产品模式,灵活调整保额标准,全面保障农场成本,实现了从“保成本”到“保价格、保收入”的转变。

(四)农民收入保持持续稳步增长

2024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445元,同比增长6.7%,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9以下。2022年,我区制定《关于推动“党建引领 富民强村”十五条措施》,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2024年,制定《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工作方案》,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及农房(含有偿退出)378亩,盘活利用农房收益比上年增加14.58万元。

二、不足之处

一是农村基层党建提升的短板。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现农村、农业、农民凝心聚力促发展的领导核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区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乡村“领头雁”难求、乡村活力难激发、村务监督难奏效等问题,导致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发挥不足。

二是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短板。仅靠第一产业农民增收有限,农村发展受限,当前我区三产融合发展的深度有待挖掘、农民获益的渠道有待拓宽、融合发展的制约要素有待破解,在三产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还需继续前进。

三是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短板。“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应运而生。我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已开展多年,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培训对象文化水平不高,年龄偏大,参与积极性难调动;培训内容偏重于理论教学,与农业经营实践相脱节等。

四是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短板。农民生态环保理念有所欠缺,生活中随手丢垃圾、倒废水等场景仍是屡见不鲜;农村环保设施不齐全,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没有污水排放设施,生产生活中的废水得不到有效处理;因缺乏科学引导,在农村过度施肥撒药已成常态,直接影响农作物的食用安全及耕地质量。

五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的短板。资源分配不均等,例如城市的教育水平比农村高、医疗资源比农村好的现象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设施配备有差异,农村在道路硬化、公共交通、休闲设备等方面较之城市仍相差甚远;财政扶持有缺位,政府每年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向城市倾斜,使得城乡间的公共服务差距更大。

三、几点建议

(一)巩固基层党建组织,筑牢党建堡垒

一要加强思想理论武装,要充分调动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最新内容,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二要强化基层作风建设,农村基层是与老百姓联系最密切的地方,村干部的好坏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成效,故在选人用人上要严守组织程序,守好门、把好关。三要重视责任落实,如果说贪污受贿是看得见的、显性的腐败,为官不为就是迷惑人的、隐性的腐败,村级事务要明确每位村干部的岗位职责,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健全问责机制,坚决向为官不为说不。

(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产业体系

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我区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创新融合发展新思路。为使产业融合有据可依,乡村振兴“112233”工程、“两社”联动工作实施方案、“党建引领富民强村”十五条措施等文件,为乡村振兴、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要以产业融合推动农业增效益,坚持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加快构建链条完整、特色突出、发展强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真正让产加销贯通、让土特产增值、让农文旅跨界。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保障人才储备

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通过风险补偿、生产奖励、社会保障等优惠政策吸引农民,激发其争做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培训的实效性,培训时间要有周期性,科学制定中长期培训规划,不断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方式要有可操作性,切实解决农民在种植、养殖等领域的疑难杂症;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新型职业农民涉及众多领域,要根据职业农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培训。

(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构筑生态屏障

一要提升农民环保理念,通过广播、宣传栏、宣传展板、普法教育等形式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二要完善环保硬件设施,以河横村为例,该村环保设施齐全,保洁员分工明确,垃圾分类回收且清理及时,村庄地面无一片纸屑。三要健全环保村规民约,各村(居)可在民约里明确村民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上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并报政府部门备案,从法律层面规范村民行为。

(五)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夯实群众基础

一要拓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渠道,通过大力引进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改变单一的政府供给,补齐资金短板,增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合力。二要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供给时应从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优化农村教育、医疗、养老、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实现公共服务在乡村的供需平衡。三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政府部门要合理规划、统筹协调城乡在公共服务上的需求,在资金、人才等要素上综合考量,逐步缩小城乡间的差距。


34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