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09月30日
新闻详情-首页

电报的体温还在

2025-09-19 10:35:28 姜堰新闻网

上世纪80年代我开启了邮递生涯,无数次感知电报的体温:头发花白的儿子接到父亲病逝的消息跌坐在地上,青涩懵懂的学子拆开录取通知就朝巷口狂奔,营销人员拿着“货到速取”的加急单匆匆离去,待嫁的姑娘手捧“吉期已定”的纸条眼圈发红……在天各一方的人们中间摆渡的一组组数字,是邮电部门的背景音乐,也是早期通讯的显微切片。

那时的北京电报大楼是信息传输的心脏,4个数字一组的电报语言是邮电部门的图腾。每月300万张的电报纸在发报机的“嗒嗒”声中织成细密的通信网络,9分钱一个字的计量让每份电报都成了文字精简的样板,深更半夜的叩门声往往伴随着“母危速归”的4字惊雷,跨骑摩托车的投递员挎包上的“电报”二字就像是给“emergency”打上的红色惊叹号……

然而,数字浪潮不经意间就漫过了岁月的堤岸,当“电报”二字还在时光深处泛出古铜色光泽的时候,这个曾经在风雨中疾行的信使就在2025年卸下征鞍——杭州的编号为“WLX27200”的最后一封电报掠过西子湖面,摩尔斯电码的余韵恰似断桥残雪,在通讯的长卷上洇开淡淡的水痕。如今全国仅有北京西单那扇发报窗口仍亮着灯,它就像一枚时光的书签,夹在新旧交接的页码之间。

4月30日夜晚,杭州的告别电报如同一支怀旧的夜曲,电文在电波里舒展成诗行:“告别一种通信方式,更是告别一段历史。”1883年的第一声“滴答”是西子湖畔种下的第一粒时光种子,三个世纪当中,电报纸带翻卷过长江水的腥甜,挟带过黄浦滩的汽笛,传递过延安窑洞的红色密语,也捧送过南洋归侨带着折痕的家书。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皱钱塘江水,电报又化作弄潮儿手中的旗语,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上下翻飞。钱江潮落,键盘声寂,那些在纸带上跳舞的字符已经到5G的云端找到新的栖息地。中国电信以智算时代的“红色电波”为笔,早就在数字经济的画布上描绘出万物互联的崭新图景,而电报收发员指尖的茧花也已化作成致敬先贤的金色勋章。

电报的谢幕是一场静悄悄的技术接力:电传机吞掉了电报稿,传真机啃碎了电传纸,短信息让传真机变成了老古董,而微信又让短信息退居到二线。那个拿摇把电话“喂喂”呼喊的年代,电报既是青藏高原的“信息天路”,又是工厂催款的“数字印章”,还是春运“速回”时换取车票的特别通行证。当北京电报大楼更换了门楣,邮电部的旧址亮起工信部的智能灯塔,电报稿纸上歪歪扭扭的笔迹早已化作永不褪色的云端电子信笺。

清晨,当邮电部门的老同事用两组电报码向我问候“早安”时,关于电报的记忆随即涌上心头。那一串串数字突然加速了我的心跳,它们是穿越时光的摩尔斯密码,是破译邮电窗口晨昏的专家,是报务员指尖厚厚的老茧,是加急电报上的红色印章。电波虽然消逝了,但是那些被电报的体温连接的情感,那些在数字之间流淌的光阴,必将永远存留在记忆的信道,永远闪烁温暖的微光,就如同西子湖畔永不熄灭的渔火,始终照亮念旧灵魂回家的漫漫长路。


46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