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姜堰:社区品质提升行动为社区治理补足“红色力量”
“红马褂、红袖套,党员先锋来报到;古罗塘、金三水,天目山边来聚会;你一言、我一语,大家一起共治理;聚能人、强队伍,党建引领齐发力……”姜堰区天目山街道锦园社区睦邻广场上,一群“红领巾”转着圈,唱着童谣。

今年以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深入实施城市社区品质提升“四大行动”,通过探索“全科社工”模式、号召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鼓励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等方式,为社区治理补足红色力量。
推行“全科社工”模式,服务亲民暖心
“赵书记,你们这里的工作人员一个个都是精兵强将呀,以前办件事都要找专门的人咨询,现在只要问一个人就能全部解决,太方便啦!”三水街道锦联社区的蒋老对社区的全科社工服务模式感到非常满意。
“自‘全科社工’服务模式实施以来,社区居民普遍反应窗口服务更便捷了、工作人员更专业了、办事效率更高效了,真正实现了办理事项‘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只跑一次腿’,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也有了保障。”三水街道锦联社区党委书记赵小辉谈起“全科社工”的成功推进,成就感十足。
为进一步创新社区服务方式,补齐社区服务工作短板、推动社区人气集聚提升,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姜堰区探索推行“全科社工”服务模式,编印全科社工业务培训教材,举办专题业务培训和资格认证测试,认定全科社工230名,出台全科社工考核激励办法,推动全科服务机制高效运转,让有限工作资源力量下沉到群众身边去。
开展“五带三星”活动,党员就在身边
“消防通道不能摆放杂物和停放机动车辆,你们平时要加强引导和巡视,务必保证‘生命线’畅通。”刚下班回家的党员吴剑波,一边给物业打电话,一边将杂物搬运至社区门卫处。
为进一步激活社区治理“神经末梢”,畅通社区党建“毛细血管”,推动形成“社区自治”的新格局,姜堰区深入开展以“带头讲政治、带头顾大局、带头讲文明、带头树新风、带头办实事”为主要内容,三星级考评系统为管理模式的在职党员进社区“五带三星”活动,此项活动覆盖该区38个社区,设计“便民、助民、惠民、乐民、安民、综合”6大类服务岗位,3800多名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组建260余支各类服务队,构建起“社区+党员+岗位+服务队”的“网格化+大数据”党员信息库。
“自‘五带三星’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梳理形成了三张‘红色清单’,并利用小区公告栏进行公开公示。”罗塘街道彭垛社区党委书记常松介绍,为助力先锋党员为民办实事落细落实,社区工作人员开展走访调研,梳理居民所思所想、所盼所忧的“关键小事”,形成社区群众需求清单;要求在职党员根据自身兴趣特长,迅速选岗、及时组队,形成先锋党员岗位清单;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活动、睦邻活动,形成社区服务活动清单。同时,实施“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的闭环服务,推动党员干部“亮身份、亮承诺、强责任、强担当”的同时,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身边事。
自姜堰区实施在职党员回社区开展“五带三星”活动以来,小区卫生环境好了、业主烦心事少了、邻里关系和睦了,小区居民们纷纷表示,现在的“小区‘活’起来了”。
聚焦“六尺小巷”平台,治理更有准头
“陵园西村是老旧平房区,我长期居住在这个小区,对小区的环境深有体会,个人表示支持并第一个带头为小巷打造出力。”
“我将带头主动清理家前屋后堆放的杂物,也希望各位邻里立即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小区治理。”
“谢谢大家的配合,接来下,我们物业也将协助大家一起做好清扫工作。”
……
“六尺小巷”联席议事会上,在小巷全国劳模李正红奶奶的呼吁下,大伙儿踊跃发言,尽情表达了对社区“共治共建共享”的决心。
天目山街道振兴社区有12个居民小区,6个老旧平房区,巷陌纵横,小巷邻里之间乱堆乱停现象比较突出,矛盾纠纷频发,管理难度大。为从根本上解决小巷治理难题,社区创新开展“六尺小巷”联席议事会,搭建社区、群众、物业、公安等多方参与的联席议事平台,激发“耦合效应”,奏响社区治理的“协奏曲”。
“除了像今天这样聚在一起商议如何开展小区环境整治,我们还利用议事会收集社情民意、共谋党群共建、打造红色物业、开展邻里互助等。”天目山街道振兴社区党委书记钱后勤说。
“六尺小巷”联席议事会采用居民提事、会议议事、联动办事、群众评事的程序方式,探索搭建片区化“多元议治”平台,整合司法、公安、消防、环卫、物业等多方力量,盘活片区内先锋模范“带头人”、志愿服务“贴心人”、多才多艺“热心人”等能人资源,通过民主协商的形式,化解基层治理的矛盾,做到“大事不出社区、小事不出片区”,让群众需求有处说,多元共议增合力,社区治理更精准。(沈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