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10月04日
新闻详情-首页

江苏姜堰:“赶考”路上的“铁娘子”

2021-09-17 09:36:05 姜堰新闻网

——记泰州市大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宏珍

“走过东庄到西庄,有女不嫁大安庄,个个穷得精大光,一年到头喝稀汤”这个顺口溜一直流传在姜堰区白米镇大安村。如今,村集体家底厚实了,村民口袋里的钱越赚越多,都鼓鼓的,满满的,说话办事可硬棒啦,说起拔穷根、摘穷帽的话题,村民们心里亮堂着那,都夸张宏珍是扶贫路上的“铁娘子”,乡村振兴的“女强人”。

思想破题定调子

大安村700多户、2300多人,无固定收入来源的占55%以上。2007年8月,张宏珍接棒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做了父老乡亲的“当家人”。当时村集体户头上仅有1、5万元,倒挂6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是姜堰区出名的经济薄弱村,一个“穷”字,她不知流过多少眼泪。那年,村里要做一条千把米的出行路道,因腰包无钱,迟迟开不了工。是她拉着一副老脸,四处化缘,才勉强凑数,路建成后,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向她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从这件事中,张宏珍更加深刻认识到,思想解放程度有多高,就意味着发展能够走多远。于是,她组织两委班子,开展“思想大解放”讨论,破除固步自封的思想痼疾,开展“我为发展献一计”活动,为村干部鼓劲、加油、打气。在她的带领下,村两委一班人,象石榴子一样,抱成一团。经过多轮的研讨,村干部形成共识,要想尽快搬穷山、拔穷根、摘穷帽,就必须手中有特色产业,这样心里才不慌,说话办事才有底气。世上的路千万条,选什么样的产业作为主抓手呢?又会碰到哪些“拦路虎”呢?这是摆在她面前的一道附加题,让张宏珍彻夜难眠,但她坚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到顶,路再远,走下去,总能到达。

项目蓄力探路子

     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高度。作为一把手,张宏珍为寻找支柱产业比谁都着急,比谁都渴望。说干就干,从此她带领村干部踏上了探路的艰辛历程,南到淅江,北到山东,东至南通,西至南京,省内外大棚种植基地,她几乎跑了遍,一路走一边学,用烂笔头记下了厚厚一本的所见所闻,用手机记录了他乡产业发展的画卷,山东寿县是全国有名的特色产业县,白天,她和同事到田头、批发市场打探“军情”,晚上,她挑灯夜战疏理综合信息,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筛选项目,就象“解方程”一样,既要快见效又要不能出差错,而且发展要有长劲。

花卉栽培是不错的项目,回来后,她加紧项目实施,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张宏珍气得浑身发抖。是进是退?天生不服输的张宏珍,顶住各种压力,更加坚定了产业富民的信念。在哪儿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张宏珍加快了优选项目的步伐。

在一个偶然的探路机遇里,她发现了芦笋种植项目,一窍不通的她,只好在田头与种植户拉起家常,怎么种?芦笋亩均投入是多少?亩均产量有多少?播种后生长期有多长?技术难度有多大?……一连串的发问,她摸准了芦笋种植的特征。收获满满,来自信心的坚守和执著的专注。回到村部,她立即写出可行性报告。种植芦笋每亩投入为六七百元,一次播种,生成期长达8年,成本低、产量高、利润好,每亩可达3500一4000斤,预计亩均纯收益5000元左右。好项目立即得到区农委的肯定。大力发展芦笋产业才成了板上钉钉子一一定下了。

亲力亲为搭台子

认准的路就要走下去,2016年春上,张宏珍和她的团队开始芦笋种植。刚一上马,就遇到了资金难题,总不能因为无资金而打退堂鼓,张宏珍抓住机会,走上争的路子,此时,恰逢刚到姜堰区任区长不久的李文飙到大安村开展“大走访,大落实”活动,张宏珍实事求是地汇报了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情况,令区长大吃一惊,眼下还有纯收入不到2万的村,当问及村里有什么想法时,张宏珍向区长汇报了以种植芦笋来增加“两个收入”,但苦于腰里无钱,区长当场许下诺言,整理200亩土地,区政府支持150万元,第二天,张宏珍带上手续找到区长,一诺千金,承诺兑现,让张宏珍想不到幸福来得这么突然。

芦笋种植基地热闹起来了,张宏珍鉴借外地经验,走“党组织十合作社十群众”的产业脱贫模式,村干部带头入股,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参股,创立了大安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开弓没有回头箭。没有技术,她自费购买书籍,勤学苦读,还挤出时间组织合作社成员到外地“拜师学艺”,芦笋种植的土壤、湿度、施肥等关键技术了然于胸;没有市场,她跑超市、农贸市场,除挖潜本地市场,她还动员乡土能人开拓外地市场,合作社先后与上海、苏州等地的批发市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产出的芦笋供不应求。

拔掉穷根摘帽子

小芦笋,大产业。150个芦笋大棚传来爽朗的笑声。

头年种植就受益,销售额60多万元,村集体增收30万元,这组不含水份的数字里浸透了张宏珍的血汗和泪水。她有高血压、心脏病,但每次遇到自然灾害时,她都带头冲向一线,2018年元月,一场大雪袭来,为防止大棚被雪压垮,她带领党员干部,清理积雪,深挖排水沟,一天下来,累得她抬不起手臂来,丈夫劝她,50大几的人了,拚这个命干什么。可她却说:“在我的任期内,不留遗憾,最起码说离任后,不能让村民戳脊梁骨。”

    在大安村,建档立卡户严宝松,由于妻、儿呆痴,出不了门去打工,是张宏珍拉了他一把,自从合作社成立后,严宝松成了地地道道的工人,不仅能照顾家庭,而且打工拿钱,与贫困彻底划上了句号。村民李玉发,一家两个重残,又是张宏珍相助。

像他们一样,大安村近40户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每家的纯收入超过平均数。村集体纯收入比2016年翻一倍,达到60万元。原先的经济薄弱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小康。张宏珍先后荣获省市劳模荣誉称号。

    2018年,张宏珍从支部书记岗位退下了,59岁的她一心扑在合作社上,她说,现在别无他求,她要把合作社精心打造成田头幸福的“梦工厂”,让更多村民成为有体面的“产业工人”。

106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