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党史·办实事丨姜堰区张甸镇:念好“融”字经,蹚出矛盾纠纷调处新路径
近年来,泰州姜堰区张甸镇紧紧围绕省市区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具体要求,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推进矛盾纠纷“一站式”管理、“一窗式”受理、“一条龙”办理,努力实现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张甸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站设在镇政法和社会管理局,依托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非诉讼服务中心、人民来访接待中心、综治工作平台等阵地进行重新优化布局,统一标识制度,一体化推进矛盾调处工作站建设。

融合条线资源,推动站点集成建设。成立镇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为辖区群众提供信访接待、法律咨询、矛盾调处等服务,承担统筹辖区矛盾纠纷排查,指派、指导有关机构和村(居)矛盾纠纷化解,指派、交办、反馈12345热线转办的投诉咨询事项。张甸法庭、派出所、法律服务所发挥专业优势,派员轮驻参与矛盾调处;镇为民服务中心、综合行政执法局等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增强调处工作合力。工作站固定3名工作人员负责来访群众的受理登记、引导分流、协调调度等日常工作,2名基层经验丰富的“百灵”调解员具体负责调处工作。设立明亮工作室,放大“乡贤”“好人”的示范效应,拉近人民群众与工作站的距离。积极发展行业性、专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指导企业、医院、学校等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全镇人民调解员的培训。

融贯源头预警,推动排查维稳升级。坚持“周排查、旬督办、月交流”工作机制,重点围绕城乡建设、投融资、重点群体等领域的重点问题深排细摸,做到问题矛盾“及早发现、及早介入”。召开矛盾研判分析会,相关责任人对排查出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收集梳理、分析研判,将矛盾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极大地减少矛盾上行。推广“苏解纷”小程序,为群众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线上智能服务。开展民情恳谈活动,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和群众关注的问题解惑答疑。设立特殊人群关爱工作室,对生活失意、行为失常、性格偏执的来访群众,加强心理疏导、救治救助和动态稳控。打造法治宣传阵地,办事群众可以一边休息等候,一边阅读法治书籍,增强“遇困难找法、遇事找法”的法治观念。

融通主责主业,推动治理能力提升。建立“一周信访情况”通报制度,并抄送至党政主要负责人和片区负责人,落实化解责任到位,层层有回应、件件有落实。推行初信初访首问责任制,在党政领导常态化接访的基础上,变为领导带案接访、带案下访。组织相关部门专题研究矛盾案情,提出合理化解方案,第一时间把矛盾问题解决在当地,让群众感受到政府的贴心和关心。将矛盾调解工作纳入“稳定红旗”重点考核内容,强化积案化解导向,倒逼村干部及时有效化解矛盾。压实维稳责任,健全信访工作保证金制度,考核由往年的重要敏感节点延长至全年,实现包保时段全年常态化。

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张甸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站共接待来访群众473批次,现场化解156批次。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在网格微信群回应处置各类微信访、微诉求近1500件,累计排查社会矛盾纠纷275件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群众满意度有了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