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姜堰:“火线誓盟”守护母亲晚年“小美好”
“5年了,整整5年了,我能有今天的晚年幸福,多亏了这群参战老兵。”12月5日,住在姜堰区淤溪镇潘甸村的82岁的烈士母亲张存兰拉住记者的手激动地说。
张存兰老人口中所说的参战老兵,就是江苏省泰州籍上世纪八十年代参加自卫还击战的英雄。这群老兵有60人,他们不论身份,不论职业,不论贫富,5年,用平凡善举演绎人性大美,用道德力量守护烈士母亲张存兰的幸福晚年。

一句誓盟,诠释老兵的无畏担当
“无论谁在前线倒下,我们都要扛起担当照顾好亲人。”这是烈士王志池与战友参加自卫还击战出征前许下的誓盟。1987年5月的一天,部队接到换防命令,开拔老山前线,年仅23岁的王志池和战友们义无反顾地奔向战场。在老山前线,这些“过命兄弟”在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中,英勇善战。在前线一个月的时间,他们蹲“猫耳洞”,吃干粮,喝山涧水,但没有一人畏惧,王志池生前战友方虎喜回忆说:“一号阵地在当时情况下,没有守住,(越敌)就打到我们三号阵地洞口。当时王志池正准备进三号洞,被敌人的手榴弹炸中,不幸牺牲。”
王志池虽走了,但当年一同参战的泰州籍60名战友把誓盟刻在了心中。5年前,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淤溪镇,在牵头老兵熊往年的带领下,终于与王志池的母亲张存兰见了面,那时张存兰才77岁。围着张存兰老人,60名战友一口一个“妈妈”,叫个不停。他们表示:只要有口气在,都不放弃责任,要为老母亲养老送终。5年来,他们照顾悉心母亲晚年生活,一刻也没有断线过。

一群老兵,心底无私天地宽
“我们这批战友,不论出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了兑现誓盟,做了一个中国军人应该做的事。”熊往年这样说。
退役后,熊往年一直以种田为生,受战争创伤的影响,他的右眼留下终身残疾:“我和志池一批入伍,他的母亲就是我的老母亲,孝敬父母大于天,啥也不说,比起牺牲的战友,我很幸运,为老母亲做点事是儿子应尽的本分。”
张兔红是这批战友中家庭最困难的一个,自己上有老、下有小,除了享受国家参战补助外,没有其他收入。这几年,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每年都要花费上万元抓药吃药,但他从不向组织伸手,而是自己找了一份职业——保安,每月工资两千元出头,到现在双腿还有两块钢板没有摘除。他说:“虽然是王志池的母亲,但也是我的妈妈,有生之年,我会一直关注,尽份孝心。”
还有下岗职工、老兵刘德亮、朱建宁、刘月天……一身重残的老兵曾陆泉,除了享受国家定补外,自己还外出打工,他告诉记者,每月打工的收入是1003元,只要战友群一呼,他都要到母亲张存兰家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
熊往年告诉记者,这批战友中,在前线荣立三等功、二等功的有20人,有的还在前线火线入党,90%的战友都加入了党组织。在上前线留下的遗书中,他们这样写道:“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跟越敌拼到底,留颗光荣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这种军魂一直激励着他们,无论生活困难有多大,他们的战斗意志都至死不渝。

一位母亲,晚年喜得60名“兵儿”
“走了一个儿子,来了这么多‘干儿子’,我这个老婆子享福了。”烈士王志池的母亲张存兰深情地说。
逢年过节,战友们都会从全国各地不约而同地来看望母亲,给母亲带好吃的,陪母亲聊聊天。老人生活缺什么,他们都想办法补齐了。今年12月5日,一群老兵再次拎着营养品来看望母亲,张存兰连声道谢:“乖乖肉,有事你们忙,我过得很好。”
天气逐渐寒冷,老兵刘月天当场表态,给母亲装一台空调,并叮嘱随行的老兵们:“钱不要你们出,有我呢!”
前年张存兰老人过八十大寿,60名老兵把母亲的生日刻在心里,一大早齐刷刷地来到老人身边,送祝福、包红包,并与母亲一起度过了一个不寻常的生日。在嘘寒问暖中,一大家子其乐无穷。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去年冬天,老母亲不幸中风,在这群老兵的撮合下,张存兰被送往泰州市人民医院,当时正是新冠肺炎大流行,他们为母亲请了护工,并隔三差五去医院探望,还安排人手轮流照料张存兰的饮食起居。院方了解情况后,所有医务人员都向他们伸出大拇指,夸赞一番。
熊往年告诉记者:“要不是这波疫情,我们还会带母亲去附近的旅游胜地,让她一饱眼福。其他没有遗憾,就是这个还没有划上句号。”就是这群老兵,他们用行动捍卫誓盟,谱写了人间大爱的传奇。
英雄不问出处,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故事被《解放军报》等国内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了不起的老兵,为你们点赞!
(段中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