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姜堰:做活芦笋文章 破解振兴密码
作为泰州东大门,姜堰区白米镇四季分明、物产丰茂,素有“江淮古镇”“鱼米之乡”的美称。近年来,白米镇以芦笋特色产业为支撑,以多元化农业项目铺筑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子,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从“造血”向“换血”延伸,逐步实现产业富民“小康梦”。

乡村要振兴,基层党组织是“龙头”。为解决村集体经济增收难题,实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源互补、良性互动,姜堰区白米镇对全镇“两社联动”项目统筹安排、面上推进,确立了芦笋种植、高效农业、劳务服务、资产经营“4个片区”;全镇17个村均由村集体领办合作社,村党组织书记兼任合作社理事长,负责合作社运行管理。
“实行‘党建引领 两社联动’模式,大安、孙舍、昌桥的高效农业发展势头都非常好。目前孙舍富民芦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00多亩,其中127亩种植芦笋,日产芦笋750公斤,可以说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除了芦笋外,孙舍还上马新农业项目,目前亩产7500公斤左右,亩均产值2万元以上,整个合作社可带动近60名闲散劳动力就业,平均每人每年可增加近万元收入,今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预计新增30万元。”装备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白米镇党委书记纪立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今年姜堰区白米镇“两社联动”项目继续聚焦高效农业,着重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提质增效。继续完善孙舍富民芦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4条宽3.5米机耕路,总长约为1200米。项目建设完成后每年可减少人工运输成本约4万元,另外在白米村振白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新建双层单体钢架塑料大棚30栋,用于订单式农业发展,同时建设分捡中心与机具库,以及硬质化路面、硬质渠、排水渠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带动周边困难群体和闲散劳动力就业,每年预期收入12万元。
农业发展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附加值。姜堰区白米镇着重在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做实融合文章。一方面与南农大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打破粗放种植模式,探索笋鹅、笋鸡等综合种养模式,预计每亩增加鸡鹅收益4000元;同时探索精深加工,研发芦笋茶,提升芦笋附加值,预计每亩增加收入2000元。另一方面,与龙头企业如禾雅生态农业公司合作,发展订单式农业,发挥龙头企业在市场、信息、运输等方面优势,有效增强市场把控率,经营近1年,就销售毛豆、丝瓜、青菜等蔬菜达750吨,实现净利润30多万元。
“党建引领 两社联动”模式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激发了农村发展新动能,促使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姜堰区白米镇正以培育乡村振兴示范镇、示范村的建设目标,一步一脚印,统筹推进交通畅通、幸福河湖、清洁家园“三大工程”,今年投入近5000万元提档升级集镇朝阳路、振兴路,实施“2+6”镇村幸福河湖打造工程,持续推进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工作,大力改善镇容村貌,做优更具特色的宜居环境。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姜堰区白米镇将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农民增收新路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奋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为实现白米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展现作为,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吕阳 陈书华 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