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姜堰:“两社”联动走出富民强村姜堰路径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就泰州市姜堰区而言,城乡居民收入比一直保持在2.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十四五”以来,姜堰区坚持问题导向,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启动乡村振兴“112233”工程,实施党建引领“两社”联动,推广“1+1+N”发展模式,即村党组织领导的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等发展模式,致力推进富民强村,促进共同富裕,努力打造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姜堰模式”。目前,姜堰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从2020年的106个村增加到2021年的140个,占比从46%上升到63.6%,收入最高的达到900多万元,农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由2020年的53%上升到2021年的55%。

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打造项目强引擎。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大力实施“两社”联动项目。把握市场导向。了解市场需求焦点和饱和度,结合自身条件,对照高效农业、生产服务、物业经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技能培育、加工经营等7种类型项目,对号入座,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今年来,共计42个村新增51个自主经营项目,总投资近1.6亿元。姜堰湖南村发挥紧邻国家5A级溱湖景区优势,打造潼享田园、溱湖绿洲等项目,五一期间,每日接待游客3万多人,仅“露营”收入就超过100万元。坚持效益导向。将新增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新增村集体经营收益、带动就业人数和人均增加工资性收入等“四大指标”,作为评判“两社”联动项目的硬杠杠。今年,两社联动项目库中,预计新增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300万元,新增经营收益600万元,带动就业人数超2000人,人均增加工资性收入17000元。强化政策导向。每年动态保持不低于2000万元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逐年提高土地出让收益反哺农村农业比例,鼓励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本、乡贤能人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俞垛镇姜茅村获得了全区首个乡村振兴惠民富村贷款,争取到200万元的信用额度。

共享利益、共担风险,构建发展共同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干群的参与积极性。强化联农带农。引导村民以资金、土地、房屋、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入股,推动“三变”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订单收购+二次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联农带农模式,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增加农户工资性收入、资源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姜堰区盐大草莓大棚项目带动本地村民就业近300人,工资性收入增长380万元。强化奖励激励。鼓励和支持能人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给予1万元一次性初始创业补贴、2-10万元一次性创业成效奖励。由村集体新招商引资、新领办创办二三产项目,竣工投产后形成的税收,五年内按镇街留存部分的60%奖励给村集体。对村集体主办的“两社”联动增收项目,按该项目当年度村集体新增经营性净收益的20%,奖励参与经营管理的村干部。强化惠企助企。建立“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对口帮扶”产销机制,引导本地重点商超、农业企业参与,推动各镇各村同类产业、异地结合,不断提升生产规范化、资源集约化、运营规模化、产品标准化水平,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利润,扶持带动产业发展。强化区镇村三级联动,打造企业共享、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形成以区级为主导、镇街为主线、村级组织为主体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压实责任、压茬推进,推进联动全覆盖。坚持党建引领。配套出台“党建引领富民强村”十五条,将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列入党建重点工作,进一步压实区级层面主导责任、镇街层面主要责任、村级层面主体责任。选配镇级乡村振兴专职副书记,不断壮大“两社”联动人才梯队,营造“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坚持示范引领。提炼示范镇村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将产业基础及发展前景较好的20个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两社联动先行村,充分论证“两社”联动发展方向,“一社一策”制定实施方案,指导村级组织建立健全“四个一”机制,即每村健全一个具有发展活力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一个可持续增收的集体产业项目、建立一套激励集体经济发展的灵活机制、健全一套规范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管理办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逐年稳定增加。坚持考核引领。落实“月调度、季观摩、年评估”工作机制,定期开展“两社”联动项目“回头看”,排查推进堵点,协调解决问题,评价项目成效,严格考核奖惩,推进两社联动项目建设一抓到底、善作善成,奋力实现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全省率先、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苏中领先。
(作者: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