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10月05日
新闻详情-首页

江苏姜堰:点上精彩 面上出彩 “两社”联动壮了集体经济富了农民口袋

2022-10-25 09:20:36 姜堰新闻网

泰州市姜堰区蒋垛镇许庄村与所在的新材料产业园一企业合作,由村集体、村干部共同投资220万元,新上了废料回收再利用生产线,集中承接园区40多家企业废料回收。在村党总支的带动下,村里近30人有了就业岗位,这个项目的投产运行,今年预计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以上。这是姜堰区委通过实施党建引领“两社”联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行动,以高质量党建推进富民强村、促进共同富裕,努力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之一。到目前,姜堰区已实施“两社”联动项目28个,总投资9500万元,预计新增村集体经营性牧入1300万元,新增经营收益600万元,带动就业超2000人,人均增加工资性收入近万元。

 据悉,实施“两社”联动行动,主要是着力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农民收入不高的难题。姜堰区打出“组合拳”,形成多点开花的产业发展矩阵效应,由点上精彩向面上出彩的转变,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蹚出一条“姜堰路径”。

从2020起,姜堰区就建立了区委书记“促富”、镇(街)党(工)委书记“抓富”、村党组织书记“领富”的三级责任体系,将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列入党建重点工作,选配13名镇级乡村振兴专职副书记、48名村级“第一书记”,不断壮大“两社”联动人才梯队,营造“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

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原则,深入挖掘各村核心竞争力,在高效农业、生产服务、物业经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技能培育、加工经营等7种类型项目上,每年全区实施30个左右的“两社”联动项目。同时做到“四个一”,即每个村打造一个具有发展活力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一个可持续增收的集体产业项目,建立一套激励集体经济发展灵活机制、健全一套规范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管理办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逐年稳定增加、农户收入逐年提升。

姜堰区三水街道小杨村发挥紧邻国家5A级溱湖度假区的优势,发展城郊结合型农创文旅、农耕体验、亲子娱乐、特色民宿等旅游项目,打造“潼享田园”、“溱湖绿洲”等新业态,今年“五一”假期,每日接街游客3万多人,仅露营收入就超过100万元。

种植业一直是姜堰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各村根据本村实际,在村级党组织的引领下,积极深挖市场潜能、开拓市场蓝海,把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卖到电商平台和零售巨头,带动农民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娄庄镇先进村成立泰州市润先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高效农业,大力推行“六定一奖一赔”机制,即村集体和各家农场定产量、定工资、定种子用量、定农药用量标准、定农具添置、定机械作业费、节约全奖、超支全赔,2021年村集体收益120万元,合作社收入65万元。

蒋垛镇盐大村地处黄桥革命老区,村集体经济收入一直是制约发展的“短板”,该村大力发展草莓种植,一期项目与山姆超市、盒马鲜生等商超达成销售合作,每斤草莓零售价格翻了5倍,仅这一项就增加村集体收入25万元,吸引30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收入380万元。

“原来我村仅靠家庭农场收入来发展村里事业,路子狭窄,村里利用沟塘多的优势,在新兴产业上做文章,走出一条共富之路。”俞垛镇花庄村党支部书记姚骏兴奋地说。

几年之前,该村与央企——中国华电江苏新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办起了光伏发电项目,利用450亩沟塘,用6.5万块太阳板组装,建造供电房,每年向中国电网泰州马华电厂输送2200万度电,每年村里增收23万元。该村还吸引能人搞特种养殖,3000多村民拥抱“小康”。口袋鼓了起来,该村打造了水上健身慢道游园,每到晚上。全村老少走在游园,分享乡村振兴带来的喜悦。

姜堰区还积极探索和建立村、企、民三方“三得利”联结机制,构建共富“共同体”。引导村民以资金、土地、房屋、劳动力等资源入股,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水街道实施香菇产业园提档升级项目,吸引200多种植户加盟,变“单打独斗”为“抱团作战”,做大香菇特色产业链。2021年,香菇亩均净利润达1.9万元,提升农民收入1000多万元,农户户均年收入超15万元,桥头社区获评“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与此同时,区级财政每年划拨不低于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撬动“两社”联动项目实施,今年已为9个项目发放乡村振兴惠民富村贷款1600万元,吸纳社会资本近500万元。

 “两社”联动,点燃了振兴“星火”,解开了发展“密码”,村集体和农民实现“双向奔富”。2021年,全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由2020年的106个增加到140个,收入最高的村达到900多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2%,工资性收入占比由2020年的53%上升到2021年的55%。(刘鸿宇  陈勇华  鲍连华  段中富

78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