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姜堰: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 10万多只候鸟飞抵溱湖越冬
立冬过后,溱湖国家湿地公园芦苇摇曳,透过高倍望远镜,一只小白大鸟进入镜头。“是小天鹅!”溱湖湿地候鸟观察员张明兴奋地说。小天鹅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连续多年在这个季节飞抵溱湖,向湿地“报到”。

溱湖湿地是“水鸟的天堂”,湿地面积5.89平方公里,主体湖泊——溱湖,水域面积约6300亩。这里是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交汇之处。据张明介绍,溱湖湿地位于东亚侯鸟迁飞的重点区域,是候鸟迁徙途中必到的“加油站”,每年10中旬开始,溱湖景区就能监测到不少冬候鸟的身影,100多种候鸟来此越冬,这种自然景观会一直延续到次年3月份。

“成群结队的候鸟在这里‘筑巢安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姜堰区不断完善溱湖湿地保护措施,出台制定了溱湖湿地保护意见,持续加大湿地保护和修复,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空间走廊。”溱湖文旅集团副总经理顾宇鸣如是说。

漫步在溱湖湿地人行道上,湖塘清澈见底,“水下森林”中鱼儿畅游,湖面上,大批候鸟嬉戏扑腾,动植物园内,鸟语花香,宛如走进人间仙境。游客们在湿地公园三座观鸟屋通过高倍望远镜,尽情洞察候鸟盘旋蔚蓝天空的奇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近年来,姜堰区着力构建湿地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坚决扼制在湿地擅自开(围)垦、填埋湿地;擅自取土、开矿;过度捕捞等6种违法行为。从严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防止造成湿地环境的污染,损害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管控牧畜、鱼、蟹、虾、蚌、菱、莲等动植物的种养规模,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和湿地资源的再生能力。
加强湿地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把湿地纳入自然保护地,守住湿地生态安全。姜堰区还持续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因地制宜采取水体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动物保护等措施,组织实施水系连通等生态修复项目,疏通“毛细血管”等方式,努力让溱湖湿地原貌原样展现在游客面前。

“这几年,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种植了各种水生植物几十万株,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疏通了园内水系,建立生态栈道,营造出最佳‘鸟居环境’,让很多过境候鸟变成了‘留鸟’。”张明高兴地说。
“内外兼修”,综合施策湿地生态修复。从2018年起,姜堰区对湿地沿线的居民小区实施了雨污分离等改造,全面控制外源污染,搬迁湿地周边工厂近30家,各种养殖场近20家。近十年,姜堰区累计投入50多亿元,打通了湿地新景观。

湿地生态全面向好,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溱湖湿地PM2.5指数常年在10以下,负氧离子正常在5000以上,现有各类植物150多种,野生动物100多种,其中有麋鹿、丹顶鹤、扬子鳄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各种鸟类30多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小天鹅,鸟类总数超10万只。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空间富了居民,火了旅游,留住了候鸟,每逢节假日,观湿地、赏风情、看候鸟的旅游团队从四面八方赶来,溱湖湿地满眼都是“小红旗”的壮美场景让人震撼。(吕阳 段中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