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茶亭|以系统思维重构育人生态

以系统思维重构育人生态
9月12日、13日,央视《新闻直播间》连续聚焦姜堰区儿童近视防控与护学空间建设创新实践,揭示了这个教育强区以系统思维重构育人生态的深层逻辑。在硬件升级与模式变革的双轮驱动下,姜堰正用一个个具象化案例诠释教育现代化不是设备的简单叠加,而是育人要素的化学反应。
当建筑会说话,空间便成为最生动的教科书。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育人生态的重构,姜堰区通过课桌椅革命给出生动注脚。三水小学的可变形课桌椅不仅是全学段配置,更暗含人体工学智慧——135°倾角设计经科学验证能显著降低腰椎压力。东桥幼儿园的彩虹桥走廊将安全与童趣巧妙融合,低矮洗手台、圆角家具等适儿化设计,让建筑成为会说话的教育者,恰如陶行知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更令人称道的是张甸中心小学1300万元食堂改造项目,通过自助餐模式和膳食课堂,将餐饮空间转化为食育课堂,彰显教育者对儿童需求的细腻洞察。
数据流浇灌的智慧之花,终将结出个性化的教育果实。在数字技术重塑教育生态的今天,姜堰区的智慧校园建设已超越设备堆砌的初级阶段。电子班牌日更信息,构建家校沟通的神经末梢;AI自习室通过学情分析为每个孩子绘制个性化知识图谱,印证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护眼倒计时系统自动调节光照的智能算法,用科技刚性守护成长柔软,生动诠释了卢梭“自然教育法”的现代价值。姜堰第四中学青少年实验培训中心通过VR虚拟教学系统、无人机创客实验室等设施,形成基础—进阶—创新三级课程体系,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跨学段实践平台。
拆掉围墙的校园,让教育在社区土壤中自然生长。姜堰校社联动的创新实践正在打破教育边界。康华社区将800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改造为教育综合体,让家长休息区的有声书墙、共享书房的亲子共读角,使接送等待时间转化为教育契机。姜堰区妇联联合住建、文体广旅等部门,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列为重点项目加以推进。身边的护学空间、社区游乐场、口袋公园及儿童洗手池、母婴室等设施都是儿童友好的体现,4月份改建投用的区图书馆更是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姜堰区图书馆的“悦读花开”儿童友好课堂,则通过亲子绘本阅读指导,构建起“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系统。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从三水小学的课桌椅革命到康华社区的空间再造,从AI自习室的个性化推送到护眼系统的智能约束,姜堰实践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教育现代化需要以儿童成长为原点,通过硬件升级与教育理念的深度耦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是立国之本。”姜堰正在用系统设计的智慧,将新基建转化为育人新生态,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