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茶亭|在劳动与丰收中触摸文明脉动

在劳动与丰收中触摸文明脉动
当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的鼓乐声掠过花生地,当无锡锡山严家桥村的锡剧唱腔遇上山东烟台招远市的稻浪,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正以劳动为笔、大地为纸,书写着新时代的秋分叙事。这个兼具天文意义与文化内涵的节气,在城乡共振中展现独特的文明张力。它既是五谷丰登的自然馈赠,更是文明传承的鲜活载体。
劳动教育:播撒未来的种子。城南校区的快乐农场里,沾满泥土的小手与饱满圆润的花生构成最生动的秋分图景。四年级学生用鼓乐演绎《丰收之歌》时,他们敲击的不仅是节奏,更是对农耕文明的现代理解。孩子们在秋分时节参与播种,恰是对节气智慧的活态传承。在花生地里弯腰摘取果实时,他们触摸的不仅是土壤,更是生命成长的原始密码。孩子们分享亲手煮熟的玉米时,他们品尝的不仅是农作物的甘甜,更是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农谚“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道出这个节气特有的丰饶馈赠。
城乡共振:丰收节的文化重构。在姜堰,非遗鱼灯的光影与现代直播间的数据流交织,恰如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古今呼应;在烟台,传统祭谷仪式与农产品区块链溯源系统并存,印证农谚“秋分无雨到重阳,来年旱情不可防”的现代科技解读。这种城乡要素的创造性转化,使得秋分节气超越单纯的时令标记,成为展示三农成效的立体画卷——既是传统农耕文明的活态博物馆,又是乡村振兴的创新实验室。
文明生长:节日的当代价值。从启东渔港冷链车变移动体验馆的创意到省文联巾帼主理人项目的实践,丰收节正在拓展其社会价值的外延。它不再局限于庆祝谷物满仓,更延伸至城乡文明要素的流动与重组。这种生长性赋予节日持久生命力——正如省司法厅的乡村法律服务与卫健委的义诊活动所示,丰收节正在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治理领域全面渗透。“秋分种麦正当时”提醒我们把握农时的重要性,“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则展现秋分时节的人文情怀。这些农谚与古诗不仅丰富了节日文化内涵,更让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从城南校区孩子们种下的不仅是秋播的种子,更是对农耕文明的当代理解;到严家桥村展示的不仅是丰收的果实,更是城乡融合的发展路径,让我们看到,秋分节气的真正意义在于:当鼓乐声与稻浪共鸣,当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共振,传统节气便获得穿越时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正孕育着新时代的文明硕果。正如农谚所言:“秋分秋分,昼夜平分。”这个古老的节气在现代社会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完美平衡,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