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双节文旅的破圈狂欢

(记者 王宝华)这个国庆中秋长假,我区文旅玩法呈现年轻化、现代化趋势,从博物馆“汉服之夜”的千年雅韵到宇树机器人“手绢舞”的娴熟韵律,从景区的文化底蕴到镇街的特色联动,上演了一场多元包容的全民狂欢。这样的文化“顶流”,你怎能不爱?
一份亮眼数据显示,10月1日至8日,我区各景区景点累计接待游客约60.32万人次,同比增长36.11%;实现旅游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41%。省外游客占比超半数,彰显姜堰作为长三角旅游目的地的强大吸引力。
创新文旅业态,持续升级迭代。假日姜城,处处中国红。广大市民游客手执国旗,纷纷打卡“我与国旗合个影”,守岗职工以各种方式告白“我爱你,中国”。企业员工刘佳妮说:“晨光听鸟鸣,暮色看月华。盛世佳节,‘冲刺千亿姜堰’我担当,为祖国送祝福:山河锦绣,国泰民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假期里,人们探访北大街、登上曲江楼、走进蒋垛苏维埃纪念馆等景区景点,聆听一堂传统教育课,学唱一首革命歌曲,亲历一轮红色剧本游……接受红色精神洗礼,感受革命不朽激情。
区博物馆推出“江淮重镇、三水古堰”“西周江淮第一城”陈列展,首次以裸眼3D技术动态展示,以悠久文脉扣人心弦,吸引参观者驻足。10月6日,国投·朗诗·风华里健康美学示范区开卷科技奢居之美,敬献姜堰高定之作。持续火热的宇树机器人亲临现场,融合科技韵律与民间艺术的转手绢表演,其超萌动作让市民大开眼界。
旧墙老屋改造为展览空间;竹编木作装饰成复古文创;本土文艺家推出在地元素作品……这个假期,许多人走进乡村社区,在乡村旅游节、音乐市集、露营轰趴等活动中拥抱自然、寻味乡愁。
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苏超游姜堰”持续升级迭代。我区依托数智技术,加快智慧景区建设,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旅游新业态,助力康养名城借势“出圈”。
亲近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这个假期,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一直被欢乐包围,趣味钓蟹、诗词飞花令、簖蟹人偶互动、苏超花神巡游……吸引不少亲子、情侣体验打卡。镇江游客朱女士说:“一家人自驾来这里,我们发现景色很美,许多项目‘土、潮’结合,接地气,玩得非常开心。”
茗茶润心,莳花寄情。10月5日晚,区博物馆门前广场“中秋雅集汉服之夜”款款降临。整场活动打造听雨、赏雪、候月、寻幽、酌酒、品茗、抚琴等九重意境,居民与游客“穿越”古今,沉浸式体验传统雅趣。区博物馆副馆长丁欣桐说:“这是自2020年以来第6次举办‘中秋雅集’活动,文化因子丰富,参与者猛增,以此引导大家汲取古人智慧,走向更加美好的诗和远方。”
10月6日,皓月当空。城区滨河步道升起浪漫古风,笑笑茶楼“楼上演奏、楼下市集”,民乐大师演奏经典民乐,热门影视原生乐一曲越千年;古风市集热闹开市,身着汉服,手持团扇,徜徉堰上市肆,伊人恍入大唐!
这个假期,打卡两河,漫步三水之环,“一城烟火半城诗”再现古运盐河前世辉煌……市民游客行走中触摸城市品质,优秀传统文化悄然融入日常生活。
增加优质供给,提升服务水平。台上,群众歌唱祖国;台下,观众嗨翻全场。“享你的夜·城市音乐会”红歌专场10月6日在三水之环举行,群众文艺团队带来舞蹈、合唱、器乐、诗歌朗诵等,氛围拉满,精彩不断。
我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提升质量、加大供给,市民到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广闻博览、陶冶情操、放松身心。
长假期间,区图书馆成为求知人员“滞留”地。每天3000多平方米的阅读空间400多个座位均被占满,后来者席地而坐,单日入馆高峰时达3000名。市民杨静雯一大早带着两娃到图书馆:“和家人一起多读书、读好书。”
此外,“墨彩华章颂盛世——两地书画邀请展”在区文化馆展出。区美术馆“庆国庆 迎重阳”暨第二十六届夕阳红书画摄影展揭幕,佳作荟萃,观众如云。
街头巷尾,同样有精彩演出。溱潼镇“溱潼好声音”歌唱比赛吸引五百余人报名参赛,每晚观赛的市民游客达3000人次。“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从9月29日持续到10月10日,带来邻里般的观演感——舞台搭在4个基层社区广场,游客常常与演出队不期而遇,载歌载舞中更加精神勃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