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姜堰:打造“俞垛鸽”产业 “飞”出致富路
连日来,泰州市姜堰区俞垛镇仓场村立新家鸽养殖合作社一派繁忙,半自动化鸽舍内,员工将玉米等饲料倒入喂料机,机器便自动输送至食槽;孵化车间里,8台微电脑全自动孵化机昼夜运转;鸽场外,慕名而来的商贩忙着将肉鸽装笼,发往苏州、上海等长三角大市场。
作为俞垛镇起步最早、规模最大的肉鸽养殖基地,立新家鸽养殖合作社“掌舵人”——58岁的尹立新早已是当地家喻户晓的“鸽司令”。每天上午,在立新家鸽养殖合作社,尹立新一边巡查每栋鸽舍的通风、喂食情况,一边在记录本上标注当日出栏数量,动作娴熟又细致。

据了解,这份“养鸽事业”是尹立新从“困境”中闯出的新路。早年他搞过运输、办过锻件厂,1995年因锻件厂资金回笼困难,又瞅准农村养殖业兴起的契机,转行养肉鸽。最初规模不大,仅三五百对种鸽。由于依靠自然孵化,一对种鸽一年产10至12枚蛋,孵化率仅70%至80%;喂料、刮粪全靠人工,用工成本高。即使如此,除去成本每年仍能赚万元,让他看到养殖肉鸽的潜力。
2004年,尹立新决定扩大规模,盘活村里10亩边角地,建起标准化多层鸽舍,种鸽数量增至2000对,并逐年稳步提升。5年后,鸽舍扩至16栋,每栋可容纳2100对肉鸽,养殖基地初具规模。2019年,他又投入约50万元进行自动化升级,引进自动化喂食机、清粪机和饮水系统,使人工成本降低一半。
“现在只需把饲料倒进机器,喂水、喂料、清粪全由设备把控,省心又高效!”员工潘春圆笑着说。自动化不仅解放人力,还改善鸽子生长环境,种鸽年产蛋量直接提升至25至30枚。对潘春圆而言,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拿两三千元工资,家里5亩多农田流转给农场还有租金收入,“两份收入稳稳的,日子过得踏实”。

尝到自动化的“甜头”后,尹立新又把目光投向孵化环节。2020年,他购置3台全自动孵化机,鸽蛋只需18天就能孵出乳鸽,孵化率突破90%。此后两年又追加5台,如今每日可孵化鸽蛋800枚,乳鸽出壳后1个月即可出栏销售,养殖效率大幅提升。
除了升级设备,尹立新在品种改良上也下足功夫。依托俞垛镇畜牧兽医站,他对接畜禽研究所,不断引进优质肉鸽品种,2020年前养殖的白羽王、银王鸽,成年体重约600克;2020年引进的欧王、灰王鸽,成年体重可达750克,蛋品也更大,鸽蛋均重增加17%。
“这两个欧美品种不仅体型大,还耐病、繁殖能力强,特别适合规模化养殖。”尹立新介绍,如今鸽场每年出栏肉鸽约21万羽,年均收益40万元,还每年向村里上缴1.5万元土地租金,带动4名村民稳定就业。
一人富不算富,尹立新还主动当起“技术导师”,带动俞垛镇9户家庭加入养鸽队伍,并将产业链延伸至溱潼和淤溪等周边地区。村民王伟原本是厨师,看到尹立新养鸽致富后,2021年初返乡建鸽舍。从饲料配比到疫病防控,尹立新全程手把手指导,还建议他使用无添加剂的有机饲料。如今,王伟的鸽场已从起步时的小规模发展到6000对种鸽的规模,年收益超25万元,周边农贸市场和酒店的固定订单让他完全不愁销路。

一只小鸽子撑起富民大产业。俞垛镇党委书记王磊介绍,目前全镇种鸽存栏5.1万对,年出栏肉鸽超80万羽,鸽业年产值约3000万元,直接吸纳周边50多名闲散劳动力就业,人均年增收约4万元,其中不少是农村留守妇女和中老年。王磊说:“镇里将出台专项激励扶持政策,一方面培育壮大养殖主体,规范养殖标准;另一方面重点招引肉鸽深加工企业,开发鸽汤、鸽蛋制品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我们还计划打造‘俞垛肉鸽’区域公共品牌,让小鸽子成为带动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金鸽子’。”(陈勇华 黄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