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街道以“一站式”创新路径塑基层治理新标杆
走进天目山街道综治中心,宽敞明亮的服务大厅映入眼帘,环境整洁,秩序井然。该中心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通过空间整合、资源聚合与机制创新,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让居民办事更安心。
集约化布局,实现“一门通办”。中心建筑面积约280平方米,设置居民接待、多元化解、调度研判、便民服务四个主要功能区。此外,还配套了信访接待室、人民调解室、心理咨询室、指挥调度室等功能空间,为解决各类问题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资源整合方面,中心对原有的人民来访接待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实施结构性改造,拓展了办公场地面积。通过改造,实现法律咨询、专业调解等社会服务资源与社保、民政等政务服务窗口的集约化配置。现在居民遇上邻里纠纷、信访诉求、劳动争议等问题,都能在这儿找到对应窗口,享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的便利,真正实现“一门通办”。
专业化运作,确保“事事闭环”。中心高度重视专业力量建设,打破部门壁垒,整合派出所民警、司法所工作人员、专职调解员及公益律师等力量,组建高素质服务队伍。民警负责治安事件处置,司法人员提供法律咨询与援助,调解员专注矛盾化解,律师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多方协作筑牢基层治理根基。中心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对居民诉求及时响应,能当场解决的立即办理,不能当场解决的通过“泰治理”平台流转至相关部门,明确办理时限与责任人,全程跟踪督办,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同时,创新建立“1+1+N”矛盾调解帮带机制,由1名法院调解员、1名专职调解员与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法律顾问、志愿者等N方力量协同作战,发挥各自专业、经验与地缘优势,形成调解合力,提升矛盾化解效能。
品牌化赋能,推动“家门口化解”。中心重点打造“王文明工作室”这一特色调解品牌。工作室以拥有25年基层调解经验的社区民警王文明为核心,构建“一人牵头、多力联动”的个性化服务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矛盾,灵活运用“情理疏导法”“政策解读法”“案例参照法”等方法,既保留“熟人调解”的温情,又兼具专业调解的精准,成为居民遇事“想找、愿找、信找”的基层治理品牌,有效推动矛盾纠纷在“家门口”高效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