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新质生产力根基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记者 吴楚鹤 王清 特约记者 丁明玥)昨日上午,“扛起改革担当 冲刺千亿姜堰”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展新质生产力专场举行,介绍我区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举措、亮点成效以及下一步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会上,区科技局、工信局主要负责同志发布相关情况,区政府办、开发区(三水街道)、高新区(罗塘街道)有关负责同志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我区紧扣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大抓经济、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冲刺“千亿姜堰”,通过关键领域突破推动高质量发展整体突围,1—9月工业开票销售738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全市第一,全年有望破千亿元大关,以新的发展实绩为全省、全市大局作出积极贡献。
激活新质生产力“源动力”。紧扣“2+2+X”产业体系,巩固提升汽车零部件及油气装备、医药及医疗器械两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电子信息两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新型储能、商业航天器等未来产业。项目招引精准化,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梯度培育体系化,壮大创新型企业矩阵,技术攻关靶向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地”。紧扣姜堰产业发展需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创新平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载体支撑。提能升级产业创新平台,提质赋能离岸创新中心,建强用好企业研发机构。
健全新质生产力“要素链”。坚持系统思维,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着力打造开放包容的最佳创新环境。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人才驱动更具活力,金融支撑更有力度。
升级新质生产力“智造力”。以“智改数转网联”为抓手,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做实涉企服务,持续培育新动能。智造赋能成效显著,创新动能不断增强,服务资源持续优化。作为全区经济发展主阵地,开发区(三水街道)、高新区(罗塘街道)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抓手,推动经济发展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型增长转变,打造全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标杆示范。
今年以来,开发区(三水街道)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积极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聚焦提质增效,着力激活“存量”的内生动力。积极构建“专精特新”与“企业上市”培育梯队,推动双登股份港交所挂牌上市,精锻科技数字化车间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标准化应用试点,落地总投资50亿元的零碳产业园项目,园区获评“江苏省绿色园区”。推动模式转型,充分激发“增量”的内驱潜力。创新“一张表格抓推进”机制,推动远通电力等重大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围绕半导体清洗设备赛道引进6家上下游企业,增强产业链韧性。强化成果转化,全面迸发“变量”的内涵活力。创新“拨投结合”孵化机制,成功培育芳纶隔膜、脑部PET等一批“小而美、新而特”的科创项目,9家企业创成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精心打造“三水四季”青年人才品牌,营造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生态。
今年4月,高新区(罗塘街道)创成省级高新区,为全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动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实施“规模企业培植、重点企业培优、科技企业培强、上市企业培育”计划,鼓励传统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确保全年完成工业开票销售14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攻坚未来产业项目。紧盯生物制药、人工智能、6G通信等未来赛道,招引强链补链“高”“新”项目,确保全年完成亿元以上新签约项目25个,加快正帆科技、紫兴玉光等在建项目进度,确保全年完成5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0个、新竣工项目5个。强化人才科技创新。打造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集成提供人才认定、创新创业、子女入学等服务事项,深入实施“罗塘英才”计划,联动科技镇长团、临港离岸创新中心等招才引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我区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要求,科学谋划“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全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同频共振,加快融入泰州以“大海新晨”为标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勇立第一方阵、决胜千亿目标”注入强劲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