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街道绘就为民好“枫”景
(记者 王苏闽 见习记者 张茜)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乡村治理,完善社区治理。”如何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如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天目山街道以实践作答,通过综治中心与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化为民生服务实效。
“前天我们召开了一场小型座谈会,有居民反映,社区小公园到了晚上便漆黑一片,一盏路灯都没有,给晚上锻炼、跳舞的居民带来诸多不便。我们想建议社区工作人员帮忙实地查看一下,看看能否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好的,您反映的情况我们已经详细记录下来了,我们会协调相关部门与社区一同前往现场核查,研究具体解决方案。”走进天目山街道综治中心,这样的场景时常可见,工作人员耐心倾听居民诉求,认真记录每一个细节,全力搭建为民服务的沟通桥梁。
今年8月,天目山街道以280平方米空间打造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站式”综治中心,通过改造原有场所实现资源聚合,包括法律服务、专业调解与社保、民政等窗口集中配置,真正让群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实现矛盾调解、法律咨询、政务服务“一门通办”。
天目山街道政法和社会工作办公室主任陈骥说:“天目山街道综治中心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积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不断提升复杂问题化解能力,通过空间整合、专业运作、品牌赋能,构建‘响应快、处置实’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贡献基层智慧。”
此外,专业化运作让天目山街道综治中心治理效能持续彰显,民警、司法人员、公益律师等力量精准汇聚,实行“首问负责制”,依托“泰治理”平台形成诉求闭环处理机制。“1+1+N”调解帮带机制与“王文明工作室”特色品牌深度联动,推动矛盾在“家门口”高效化解,筑牢基层治理“第一道防线”。区公安分局天目山派出所四级高级警长王文明说:“我将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立足本质做好基层社区工作,积极作为,发动社区网格员、楼组长、治安积极分子、老党员一起搞好群防群治,将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在前沿,真正做到社区发案少、秩序好,让人民群众满意。”
如何让老年人实现从“养老”到“享老”跨越式转变,绘就“银龄幸福”新图景,是基层治理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天目山街道坚持以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热点问题,推动老有所养、老有颐养,释放可感可及的治理红利。这份民生温度,同样体现在天目山街道1170平方米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里。
“这位康复师真是认真负责!他为我量身定制康复计划。之前我这胳膊都抬不起来,现在感觉利索多了,恢复得特别好!”80岁的老人曹德厚一边接受康复训练,一边笑着称赞。一旁的康复师徐子豪则细心解释:“我正在帮老人放松胳膊肌肉,缓解僵硬感,这样能更好地帮助他逐步恢复主动运动能力。”在天目山街道河东社区三水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这样温馨的康复场景每天上演。徐子豪专注地为老人做康复训练,用专业与耐心守护老人的健康。自2024年10月启用以来,这座三层建筑已成为老人青睐的“快乐老家”,构建起智慧养老、文化娱乐、健康理疗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一层智慧平台让老人便捷“点单”,二层文化活动中心提供棋牌、书画等多样选择,三层健康理疗区集理发、中医理疗、康复等功能于一体。志愿者严安芹说:“我们践行为民服务初心,通过搀扶老人、推送轮椅、协助老人理疗上下床,将细致照护融入日常,用暖心举动守护老年群体安全与健康;定期提醒老人来中心测量血压,记录数据并提醒血压异常的老人及时关注或就医。日常活动中,我们陪老人聊天解闷,参与他们的娱乐活动,希望能让他们在这儿有家的感觉。”
天目山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前新增的助餐点,更在午餐时段为老人送上暖心餐食,精准破解“吃饭难”问题,菜品味道和贴心服务受到居民一致好评。居民成俊兰满意地说:“这里菜品荤素合理搭配、软烂适中,特别适合老年人食用。”居民许厚前连连称赞:“工作人员服务热情周到,态度特别好!”
河东社区党委书记巫文荣表示:“老人可以在这儿理疗、理发、泡脚,我们还通过葫芦丝班、笛子班、八段锦养生班、京剧票友联谊会等班会活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天目山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将继续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丰富各种文化实践活动,托起老人幸福晚年。”
从治理创新的“速度”到养老服务的“温度”,天目山街道以“双中心”建设为抓手,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民生细节,用一站式治理响应民生需求,用精准化关怀温暖民心,在基层治理与民生保障工作中交出群众满意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