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胜收的湖光山影
泰州对阵徐州的那场苏超球赛,远道而来的黄石球迷方阵,举起的是当年援黄医疗队队员的照片,这些照片瞬间点燃全场,许多人热泪盈眶地拼命鼓掌。黄石人民用最真挚的方式向曾经帮助他们战胜疫魔的江苏致敬。他们还打开了很流行的感恩方式:14个A级旅游景区全部对江苏人民免费开放。这份花式宠爱让我萌生了游览黄石的愿望,去看看这个结草衔环的“十四妹”。
暑假过半终于成行,我和姐姐说走就走,来了一场跨越千里的奔赴。经过8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深夜到达酒店。停车场内“苏”字牌照的车辆占了大半,我们相视一笑,大家都是从江苏远道而来的。暖心的是,前台的姑娘得知我们来自江苏,立即免费升级房间。初到黄石就感受到当地人民对江苏的热情,而且这份关怀一路延续。寻觅美食的时候,一个外卖大哥非常热心地给我们讲解,还细心地指示路线,黄石真是热情好客之城。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地方,一旦用了心,便有了一份可以彼此映照的情义。
黄石有山有水,又在江边,说是“半城山色半城湖”并不为过。我想到杜甫《八阵图》里有“江流石不转”,黄石则是江既流,石亦转。江流了,岁稔年丰;石转了,可以点石成金。就像黄石天坑,三国时期就是铜铁矿石的开采重地,历经一千多年的挖掘,尤其是近代的大规模露天开采,最终形成巨型矿坑,如今已经成为独特的遗迹景观。矿坑内壁的运输路道盘旋而下,宛若游龙,这里曾经是矿工和车辆进出的通道,也是历史流变的褶皱。我们在坑边仰望,天空仿佛被撕出一个口子,壮观而震撼。
山教人仰望,水则让人俯身。阳新的仙岛湖是被当地人称为“荆楚第一奇湖”的水域,散落着一千多座岛屿。我去过浙江的千岛湖,此地此景既与之相似又各有千秋。山势的余韵尚在眸端流转,一片大水莽莽苍苍地铺开,待到回望时,层峦已化作背景,唯见那片大水轻拢慢涌成巨大的银盘——原来水才是山的注脚。正午时分站在湖畔,阳光洒在水面波光粼粼,如碎金点点。乘坐游船进入湖心,船桨划破翡翠般的水面,船尾的浪花惊起几只水鸟,它们迅疾飞向无边的晴空。两岸的湖光山色浓淡相宜,像青丝簪了点点梨花。星罗棋布的岛屿在阳光下姿态万千,有的如卧牛饮水,有的似老僧打坐。远处的渔舟则像浮在镜面的几片轻羽,洇入淡远的墨色。
水穷处是山。西塞山是必须去的,山势并不陡峭,只因江水的环绕而独得一份俊秀清朗。因其临江而立、地势险要,自古有“长江第一要塞”之誉。山间草木葱茏,将暑热挡在山外。我们行至山巅,视野豁然洞开。从望江亭俯瞰长江百舸争流,浩浩荡荡的长江如同一条白练铺展于山脚,让人忽然想到那句“一峰今古立中流”。山壁临江处,一位工作人员得知我们来自江苏,非常热心地推荐摩崖石刻,据说它是明嘉靖年间所刻。拾级而上,“西塞山”三个朱红大字赫然镌刻于赭色崖壁,虽经风雨却遒劲醒目。向前走一段山路,忽逢桃花古洞,原来这里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隐居之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江中渔舟点点,白鹭掠过波涛,古今多少事都让渔人编作了歌儿。不远处有一段三国时期的栈道,我又想起昔时孙仲谋横槊于此,铁锁连环。而今凭栏远眺,大江东去,不舍昼夜。千古风流,逝者如斯,而江涛依旧,唯有这青山碧水永远涵纳人间的悲欢与兴替。遥见山下的钢厂与码头,历史与现实在此碰撞成奇妙的组合,出世与入世相辅相成,真是世事如烟啊!
下山途中,我看到一艘货轮停泊在码头,船头的“泰州”二字清晰可见。此时此刻我们非常激动,这是双城的缘分,“共饮长江水”的浪漫被具象化了。其实江头江尾原本就是一家,“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双城记的长卷还在往前展开,而且会永无尽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