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写人生 激情抒胸臆——读毛恒锅先生《新潮韵》有感
耄耋之年本该含饴弄孙、安享天伦,“闲情泰叟”毛恒锅却挥毫泼墨、吟诗作赋,推出诗书合璧的《新潮韵》,为文坛增添了一抹醇厚鲜活的色彩。该书既是先生半生阅历的沉淀,也是赤子情怀的流露,更是新时代人文精神的生动写照。翻开书页,墨香与诗韵交织,乡情、亲情、爱国情在笔端流转,构筑起一个灵动隽永、意境悠远的艺术世界,让人在品读中感受到生命的热度与文字的力量。
《新潮韵》的特色莫过于“诗书合璧、笔歌墨舞”的独特表达。先生以诗为骨以书为肌,让文学的意境与书法的气韵完美融合,每一篇作品都兼具视觉的美感与精神的深度。
诗书合璧的艺术形式让情感的表达更具张力。当笔墨的线条与诗歌的韵律碰撞,乡情便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先生的故乡泰州古名海阳,这座历经沧桑却依旧温婉的城市是他最温暖的牵挂。他以细腻的笔触描摹泰州的风土人情:清晨的古巷薄雾缭绕,老街上的吆喝声悠远绵长,凤城河的水波荡漾着岁月的痕迹,溱湖的湿地孕育着生机与希望。《醉美泰州城》写道:“身在其境,不知家乡有多美。游人品味,方知泰州万人迷。”《美丽罗塘就是美》写道:“谁说瑶池天堂美?罗塘住的是神仙。谁言桃源世外美?走进罗塘入仙境。罗塘美,美在骨子里……”细数故乡变迁,追忆童年往事,感恩故土养育。乡情纯粹而深沉,如同陈年老酒,越品越香。
上海作为先生的第二故乡,作品中也有浓墨重彩的一笔。“魔都上海,新潮时尚,有容乃大”,先生以开阔的视野捕捉上海的都市风情,外滩的万国建筑、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石库门的弄堂烟火,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他在泰州与上海之间徜徉,“魔都住住,故乡待待”,将两地的地域特色、文化韵味融入诗书,既有江南水乡的婉约灵秀,又有国际都市的开放包容。这种跨地域的生活体验让先生的乡情更具层次感,也让作品的内涵更丰富,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多元的生活图景与深厚的家国情怀。
亲情是《新潮韵》最动人的篇章,也是先生大爱人生的生动体现。先生笔下,亲情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柴米油盐中的陪伴,是岁月流转中的牵挂。他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记录与亲友相处的点滴:“或茶或酒,以打发时光寻点开心”,简单的生活场景在诗书中化为温暖的画面。无论是家人团聚之乐还是与友人相知之谊,先生都以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书法作品温润的笔触与诗歌温情的文字相互呼应,传递出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情感。《新潮韵》的亲情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牵挂,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默契,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这种对亲情的珍视让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也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美好与温暖。
如果说乡情与亲情是《新潮韵》的温情底色,那么爱国情便是它的精神脊梁。先生工作了半个世纪,“一路打拼步履艰辛犹有收益”,个人的人生经历与国家的发展变迁紧密相连,他在作品中热情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
《新潮韵》的魅力不仅在于深厚的情感内涵,更在于“灵动、隽永、鲜活”的艺术境界。先生善于观察“人性与事物本性”,将生活中的平凡瞬间化为艺术的灵感,作品充满生活气息与生命活力。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却不失韵味,平淡自然又饱含深情,如“闲庭信步观云卷,静室品茗听雨声”,勾勒了闲适恬淡的生活图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他的书法作品不拘一格,灵动洒脱,笔划充满节奏和韵律感,如行云流水,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艺术境界的达成,源于先生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的执着。“花甲之年,息工作没息脑筋”,他始终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与对艺术的追求,在读书与笔耕中不断提升自我,让“暮色苍茫的晚年变得五彩斑斓”。
先生在自白中写道,《新潮韵》的面世“粉饰了我的风烛残年,也点亮了我前行的茫茫旅程”。该书不仅是个人精神世界的展现,更是新时代人文情怀的体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步履匆匆,往往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与情感。《新潮韵》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品读中放慢脚步,感受乡情的温暖、亲情的珍贵、爱国情的炽热;它又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让我们看到平凡人身上的大爱与担当。
诗书写人生,激情抒胸臆。毛恒锅先生以耄耋之龄为我们呈现了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佳作,愿《新潮韵》能够被更多人品读和喜爱,愿先生的诗书精神感染更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