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河长制+”勾勒“幸福水天堂”生态画卷
近日,姜堰区白米镇甸河村六组村民丁为国专程来到该区水利局,将一面印有“科学治水惠民生 水清岸美百姓赞”的锦旗送到该局主要负责人手中,代表全村村民对该局实施的老通扬运河东部片区水生态治理工程表示由衷感谢。

丁为国家住白南河河边,他告诉记者,以前的白南河,河坡坍塌、淤积严重,乱堆乱建、杂树杂草覆盖河坡,每到夏天就会臭气熏天,河道水环境“脏乱差”。自从姜堰区水利局牵头进行整治后,如今的白南河用“脱胎换骨”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河通了,水清了,岸绿了,农业灌溉也不成问题了,我们天天晚上都在河边休闲散步,心情也变得舒畅多了,别提有多幸福!”丁为国笑得十分开心。
这是姜堰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纵深推进河长制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创新实施“河长制+”模式,全面治理区域水环境,大力发展“水旅游、水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形成示范叠加效应,持续擦亮“秀水环城、丽水绕村”的水韵姜堰新名片。
河长制+生态治理,扮靓水环境

在白米镇拜官河水环境整治工程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忙着栽植榉树、乌桕树、黄金柳、桂花树等花草苗木。放眼望去,沿河两岸的护坡绿化已基本完成,形成了一幅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旖旎画卷。根据规划,拜官河将被打造成水上绿色生态长廊,成为沿线群众饭后小憩的好去处。
近年来,姜堰区充分发挥各级河长引领带动作用,依托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项目,通过“堤防加固、生态修复、景观提升”三管齐下,投资数亿元生态治理老通扬运河东部片区、单塘河、东方河、龙叉港、十字沟、尤北中心河、庄心河等区镇村骨干河道,因地制宜实施清淤疏浚、护坡绿化、水土保持、拆坝建桥、水系沟通、水景美化等,让清流绕村、碧波荡漾,打造了一条条人民满意的生态幸福河。
河长制+乡村旅游,做强水经济

在淤溪镇,一股乡村旅游热正悄然掀起,村民们纷纷表示,河长制工作功不可没。淤溪镇地处里下河地区,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境内河道总长近400千米。近年来,淤溪镇以镇村河长履职为抓手,以纵横交错的水网为载体,深度挖掘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周庄村的垎田文化、旅游资源,开辟农夫集市、漂浮菜园、垎上渔场、沙滩冲浪等特色景点,精心打造千垎田园景区,形成了以水道为主线、景观为节点、游船为串联的垎岸文化,以浓郁的田园风光引来八方游客。
千垎周庄,田河相间,田水相依,令人流连忘返,如今已成为姜堰区推行“河长制+乡村旅游”的典型。下一步,该区还将以河长制为载体,做活水文章,打造水景观,深度挖掘里下河地区特色鲜明的民俗底蕴和文化传承,不断释放生态红利,全力厚植乡村生态旅游底色,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河长制+脱贫攻坚,彰显水效益

在周山河张甸镇河垛村段,只见3名工作人员身着橙黄色救生衣,正乘着自动化保洁船,清除水里的杂草和漂浮物。“河湖美了,咱们也有了稳定收入。”61岁的低收入农户周稳山是张甸镇推广“河长制+脱贫攻坚”模式的受益者。
据了解,该模式以治水为着力点助力精准脱贫,推动河长制与脱贫攻坚同向发力。去年,张甸镇成立专业河道治理管护公司,强化河长巡河履职、挂联帮扶,吸纳低收入农户从事河道保洁、绿化管护、生态放养等工作。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吸纳13户像周稳山这样的低收入农户,每年可为农户增加收入5.4万元。
目前,这一“河长制+脱贫攻坚”模式已在姜堰区形成链式示范效应,该区全年定向扶持低收入农户144户,河道疏浚与保洁可实现年产值482万元,生态管护总收益逾100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农户收益、公司效益多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