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秀水环城 丽水绕村 活水富民
水,是美丽姜堰的耀眼元素,是三水大地的灵动之魂。近年来,姜堰深入贯彻治水新方针、认真落实治水总基调,创新多种举措,充分发挥各级河长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治理区域水环境,修复农村水生态、塑造人文水景观,发展水文化旅游,不断推进河长制工作走深走实,创出了多个“姜堰样板”,打造了“秀水环城、丽水绕村”的水韵姜堰名片,擦亮了生态姜堰的底色,让富民活水流进了千家万户。姜堰百姓乐于用这十二个字称赞河长制工作带来的幸福水天堂——
姜堰:秀水环城 丽水绕村 活水富民
全省首家采用无人机巡河

姜堰古时江水、海水、淮水汇集,又称“三水”。境内河网水系发达,现有区级以上河道21条、374公里,镇级河道226条、666公里,村级河道712条、633公里;省管湖泊3处,分别为喜鹊湖、夏家汪、龙溪港,总面积5.626平方公里。
河湖面广量大,如何精准管护?姜堰创新智慧河湖巡检模式,全省首家采用无人机巡河。新年伊始,第三方公司几名员工带着无人机,地毯式巡查了姜堰区级以上河湖,发现垃圾漂浮、沿岸扒翻种植等问题,分门别类后统一交给姜堰区河长办,下发问题清单交给各镇(街)限期整改。基层水利站站长都夸:“无人机无缝隙巡河,不仅公平公正且绝无漏网之鱼!”
2018年,区河长办、各镇街巡河护河人员在工作中发现一些河湖因地形特殊,存在人和船不便到达的“死角”和盲区,而这些“死角”和盲区正是河湖管护之中的漏洞与短板。针对这一现状,姜堰水利部门创新河湖巡查、管护机制,委托第三方公司,在全省首家采用无人机巡查区级以上河湖22条,每月地毯式巡查3次,每次10天,其中6天巡查、4天数据分析、归类问题,制成问题清单交区河长办。无人机无缝隙、全覆盖定时拍摄、传输河湖管理范围内污水排放、违章建筑、岸线占用、河面清洁、水利工程设施运行等情况,实现了河湖巡检工作数字化、信息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有效解决了河湖巡检工作中的“死角”难题,大大提高了问题处置率。
姜堰还创建了信息化运作平台和“智慧河湖”管理系统,区河长制工作微信群以图文并茂形式实时反映工作动态,及时交流工作进展,快速协处反馈无人机拍摄发现的问题,提高交办督办事项办结率。同时公开聘请14名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担任“姜堰区河长制工作社会监督员”,全面参与河湖管护工作的督查和评议,形成社会联防联控模式,不断推动河湖管护工作提质增效。
智慧管护为姜堰河长制工作插上了科学高效的翅膀,有效发挥了无人机“天眼”、移动终端“防线”及130处骨干河湖实时监控“地网”作用,实现了掌上治水全程可控,促进河湖管护工作的智能精准、高效闭环。
全市首创“河湖脱贫”产业

“治理好河湖,目的是让百姓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姜堰区区委书记、总河长方针说。
姜堰区治理河湖,创新融入“脱贫攻坚”,创成了全市首家“河湖脱贫”新产业。
这里以张甸镇为例。张甸镇是姜堰区第二人口大镇,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较多。张甸镇还有一“多”,河道沟塘多。全镇有6条区级河道、30条镇级河道、23条村庄河道、611个村庄沟塘,因管护力量不足,不少河道河床淤积、垃圾遍坡。
“村穷河淤”一度成为张甸决战决胜全面小康路上的两大“绊脚石”。去年,张甸镇以“党建+扶贫”书记项目为牵引,创新机制,组织经济薄弱村利用帮扶资金成立河道专业治理公司。去年3月初,丰景公司注册成立,11个经济薄弱村抱团入股,张甸镇财政、姜堰区水投公司也拿出帮扶项目资金,购置河道管护船、大型疏浚机械等。丰景公司参照区国有企业管理模式运营管理,重大事项由镇党委集体议定。公司还成立了党支部,下设河塘疏浚、河道管护2个党小组,做到“支部‘建’在河上、项目‘赚’在河上、脱贫‘落’在河上”。
河垛村61岁的低收入农户周稳山,每天乘着自动化保洁船,清除水里的杂草和漂浮物,干得浑身是劲。“河湖美了,咱们也有了稳定收入!”周稳山逢人便夸政府给了他一个好岗位。像周稳山这样的低收入农户,丰景公司已吸纳13位,从事河道管护、绿化等工作。
无论乘坐河道管护船,还是操作大型疏浚机械,河垛村59岁的党员乔秋平总把鲜艳的党旗插在身边,成为飘扬在河面上的一道风景。
这支水上的“红色队伍”还是整治河道的“先锋队”。如今,42名河道管护队员组成的11个河道管护小组,每日巡查119公里的区镇村河道,常态管护岸坡水面,实现了镇村河道全覆盖,河道管护群众投诉下降80%,镇村河道管护综合排名跃升全区前列。
“活水方能长流,河美也能生财。”许健表示,下一步,姜堰水利局不断放大张甸“河湖脱贫”产业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低收入农户和边缘户参与管护河湖,增收致富。
河湖治理催生“美丽经济”

生态旅游是姜堰溱湖旅游度假区(溱潼镇)的一张烫金名片,河长制工作功不可没。
姜堰把河长制工作作为“旅游兴区”战略的重要抓手,全面加快生态河湖建设,精准施策、系统治理,聚力“河长制+”链式行动,打造“全域旅游”的百花园。
姜堰先后清淤整治了景区内的54条河道,优化了溱湖水网结构,畅通了循环水系,维持了生态水位,保护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提升了溱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功能。姜堰还打造了以“水漾溱湖”为主题的水上游线项目,以“一带六区”建设为核心,建成集观光旅游、文化休闲、参与体验于一体的“全域、全时、全龄”水上生态旅游项目,全长约7.5公里,分南、北两条游线,一期项目已全线贯通,项目总投资约3亿元,不断放大十里溱湖生态效应。
水美溱湖,名声大振,成为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人间滋味在路边》摄制组重要取景地,2019年接待游客233.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7亿元。
大到十里溱湖,小到周庄垎田,姜堰坚持以河长制为载体,全域治理水环境,修复城乡水生态,做活水文章,扮靓水颜值,深度挖掘里下河地区特色鲜明的民俗底蕴和文化传承,聚焦“点上做精品、块上做盆景、面上做风景”,集中连片打造,突出水岸同治同美,塑造一村一景,厚植乡村生态旅游底色,助推了乡村旅游热,催生了“美丽经济”。“充分利用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真抓实干打造旅游项目,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姜堰区区长、总河长孙靓靓说。
“塘长制”打通河湖治理与管护“神经末梢”

小塘河沟遍布农村,成了乡村河湖治理的“堵点”“难点”“痛点”。姜堰区在推进河湖治理工作中,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塘长制”,“下沉”河长制工作至基层网格,彻底打通了河湖“神经末梢”,实现水体监管全覆盖。
如顾高镇有区镇村三级河道156条,长64公里。大量的村庄河塘位于引水末梢、排水始端,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长期因缺乏有效治理和管护,生态退化、功能萎缩。为此,顾高镇率先推行“塘长制”,74名塘长履职上岗,发挥护水治塘“领头雁”作用,编制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细化年度沟塘整治计划,一塘一策、因塘施策,以自然村为单元,开展系统连片治理,先后整治了西芦村河塘、团结沟等19条村庄沟塘,铺设污水管网3.1公里,疏浚土方4万方,整坡3万平方米,建设生态补水泵站1座,拆坝建涵13座,打通沟塘“肠梗阻”,畅通“毛细血管”,保障沟塘碧水长流、清水连户。
“塘长制”小中见大,全方面、无缝隙治理小流域,岸上岸下同发力,控源截污,复活清流,临水栽种水生植物,生态绿化岸坡,引导30多名低收入农户参与河道保洁、绿化管护、生态放养等,增加低收入农户的收入,实现农户收益、生态效应双赢。
据介绍,顾高镇推行“塘长制”以来,小微水体水环境显著改善、水生态有效修复,提升了周边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西芦村成为姜堰通南地区村庄河塘治理样板片区,起到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又是一年四月天,溱湖水上舟竞前。锣鼓喧天忆英雄,精忠报国永相传。”被誉为“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的溱潼会船历经数百年传承,是“世界最大水上庙会”。它也是姜堰区策应“旅游兴区”战略,展示独特三水旅游风光的重磅力量。在这片因水交汇的沃土上,还有被评为“2021美丽中国首选旅游胜地”的溱湖湿地、联合国生态环境“全球500佳”的河横村,它们都以各自的方式讲述着这里流淌的灵韵和秀气。良好的河湖生态环境正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绘就新时代的水乡风情画。
“河长制”特色文化润民心
姜堰河长制工作“软硬兼施”,不仅注重打造“大中小微”水体治理的硬核样板,还塑造河长制特色文化春风化雨的精神高地。
清水环绕,绿意盈盈,散步跑道,一步一景,心旷神怡。日前,姜堰建成首个河长制主题公园,成为溱潼居民和游客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姜堰区河长制主题公园位于溱潼镇境内,毗邻国家5A级旅游景区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依托泰东河生态防护示范基地,投资100多万元,巧筑绿荫长廊、小桥流水、节点小品、亲水平台、水工构造等人文风景,占地约4万平方米,是集河长制文化宣传、水情科普教育、水韵名片展示、乡村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公园以河长制文化为主线,分“精神堡垒、姜堰之水、奋力作为、水韵姜城”四个版块。“精神堡垒”版块涵盖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治水方针、生态文明思想和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形势背景、行动措施,以及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行政执法、水岸线管护等水利科普知识;“姜堰之水”版块主要介绍区级以上河湖及省管湖泊,分段集中展示植物类、土工织物类、混凝土类、石材类、其他形式类等五大类近40种国内常见的护坡形式;“奋力作为”版块以图文并茂方式呈现古运河文化、古今治水工匠及河长制工作成效等;“水韵姜城”版块从水秀、景美、业兴、物丰、民富等多角度展示各级河长管河护河工作成就。四个版块相得益彰,全面展示姜堰区河长制工作的方方面面,系统化构建了美丽河湖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姜堰还将河长制内容和河湖治理管护工作中出现的先进典型,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增强大家管护河湖的自觉意识,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引导全民参与治水管水、节水护水行动,营造人人参与、全民爱河护河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