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11月15日
新闻详情-首页

网站首页 >   > 详情

江苏姜堰:“三个一”全力绘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新画卷

2021-03-12 10:21:29 姜堰新闻网

在三水街道大杨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大型挖掘机械正在进行高效作业,现场一派火热的施工场景。这是姜堰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旨在“藏粮于地”,保障粮食高产稳产,让中国人的饭碗里始终装满优质的中国粮。

规划建设“一条线”。所谓高标准农田,就是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稳定保量的粮田。这样的耕地抗灾能力强,更适宜机械化作业,高产稳产。近年来,我区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将前期规划和后期建设紧密结合,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产业发展、聚焦农民需求、结合美丽乡村,不断提高工程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匹配度。2020年我区完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面积4.8万亩,投资总额8775万元。另外承担市级零散地块治理项目0.2万亩,分别在罗塘街道和淤溪镇,投资总额500万元。项目规划建设田间道路70.81公里,新建渡槽2个,农桥16座,泵站47座,涵洞409座,渠道98.57公里,沟塘护坡430米,改建圩口闸4个。另外,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完成立项并通过初步设计审批,计划投资8300余万元建设4.7万亩高标准农田。

长效管护“一张网”。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能建完就“撂挑子”,三分建七分管,高标准农田只有管好、用好,才能发挥长久效益。我区积极创新管理机制,织密管护网,杜绝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效果“打折扣”,打造农田项目管护的“姜堰模式”。一是实行“乡镇法人制”。项目建设及管护均由乡镇具体负责,签订管护责任状,压实管护责任。建设完工的电灌站、渠道等相关农田水利设施及时移交给相关村管护,减少管护过程中推诿扯皮的现象。做到建设全覆盖、管护全覆盖和责任全覆盖。二是实行责任管护制。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对移交的桥梁、泵站、排灌渠道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严格落实“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的三级管护机制:区镇两级统筹协调、监督和定期检查,受益村安排专职管理员负责日常检查和维护。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高密度管护网络。三是实行村管镇补制。对涉及村的农田基础设施的管护,明确管护村的职责,镇级财政给予一定资金补助,结合年底工作考核拨付至管护村。

示范推广“一面旗”。2014年完工的淤溪五星大圩高标准农田示范点,总投资1800多万元,建成了3000亩集中连片、易于耕种的大块儿地,极大的改善了下河地区由于地块分散导致交通不便、群众耕作收获困难的问题。项目建成后,村集体将农户的土地集中流转,成立家庭农场,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土地租金由原来的二百多元增加到八百多元,村集体也有相应的服务费收入,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在稻麦示范基地还配套了气象观察、土壤墒情监测、智能灌溉、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监测等高科技设备,让田野充满智慧,农民种田更轻松。该项目规划起点高,建设标准高,整体形象好,成为姜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面旗帜。(特约记者沈祥星 通讯员马长旺 屈小平)

8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