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11月15日
新闻详情-首页

网站首页 >   > 详情

姜堰:构建粮食生产全程绿色产业链

2021-05-13 08:58:12 姜堰新闻网

这段时间,姜堰区三水街道小杨村井贤家庭农场540亩小麦长势喜人。49岁的农场主姜井贤随手拔了一根青麦穗,满脸笑容地告诉前来指导的农业专家:“多亏你们常来把关,看这麦穗,又长又粗,籽粒饱满,又是一个丰收年。”

井贤家庭农场一望无际的麦田边,竖立了几十个标牌,上面标明了试验的新品种。“种子是农业科学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姜堰区农业农村局作栽站副站长、推广研究员吴爱国说,姜堰优质农业从种子抓起,近年来依托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健全“阶梯式”的稻麦新品种“引试繁推”机制,不断提升稻麦良种应用率。去年,姜堰水稻优质食味品种占比92%以上,优质专用小麦占比100%。

井贤家庭农场是江苏省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姜堰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每年展示稻麦品种约40个,筛选出综合表现最佳品种示范种植。比如,井贤农场现大面积种植的优质强筋专用小麦“农麦88”,具有产量潜力高、加工品质好等优点,2017年,姜堰区引进示范,该小麦品种从品比试验中脱颖而出,得以大面积推广。今年,姜堰全区繁育该品种6700亩,制种量约280吨。姜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牵头组织种植大户与江苏宇辰面粉厂签订“农麦88”种植协议10万亩,按照优质优价协议,每斤比市场价高0.1元,预计增加农户种植效益约800万元。

种植管理是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姜堰建成高标准农田50.61万亩,大力推动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实行统一种子供应、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农药使用、统一生产标准、统一订单收购、统一品牌销售。同时制定系列管理制度,明确从种到收的标准化技术,配齐田间物联网,视频监控农作物生长环境、病虫害等,建立农技在线、农技智能管理、质量安全全程追溯系统,实行数字化二维码档案管理,实现了从田头到餐桌层层把控。2019年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姜堰大米”,客户扫码便知产地基本情况、农资产品投入、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营养成分等信息。

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铸牢粮食生产绿色产业链。姜堰联手科研院所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药肥双减前沿技术研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中下游水稻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等重大研究课题6项,集成推广水稻“种苗处理+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用药”、果蔬“清园控害+综合诱杀+生化调控”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优先使用绿色防控产品,推进健康栽培,强化生态控害,降低农药使用强度;深入推进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在全区14个镇街都建立了1个千亩以上的省级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和百亩以上的省级果蔬绿色防控示范区。全区水稻种植面积43万亩,其中绿色防控示范区核心面积4.22万亩,辐射面积9.8万亩,推广面积28万亩。2016年至2019年,核心示范区连续4年实现水稻减药减肥不减产,经专家现场实产验收较常规药肥施用区亩均增产10%左右、增加效益近200元。2020年,姜堰区创成全国首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好品种、好技术、好管家,环环相扣方能构建粮食生产全程绿色产业链。”姜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国斌说,姜堰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的家庭农场(含大户)2152家,规模经营面积达42.44万亩,创成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2家。全区建有为农服务综合体100个,建成示范性家庭农场服务联盟20家,联盟会员406户。

如何让农场主和种植户成为种田的“土专家”、收粮的“好管家”?姜堰首创“短期集中大课+常态实训指导+专业资格认定”的“三合一”模式,全面培育农场主和种植户,为他们认定助理乡村振兴技艺师等职称,培养了孙飞、施阳、陈余红等一批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农人,将普通农田种成“生态田”,种出了“汉土大米”“蚊帐大米”“桥头香菇”等绿色优质农产品,同时为构建粮食生产全程绿色产业链提供技术、人才保障。

目前,姜堰已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个,建成52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45个、有机农产品5个。该区相继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等多项国字号桂冠。今年,姜堰跻身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全国农业农村改革持续贡献“姜堰智慧”。

95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