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议事小院”聚微力、搭平台、解难事
“六尺小巷讲礼让,互帮互助齐守望;人心相隔一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走进姜堰区天目山街道振兴社区陵园西村,入口处张贴的《小巷公约》格外显眼。
从小巷公约的共商到最终定稿,小巷居民自治共治共享的步伐铿锵有力。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姜堰不断探索新模式,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议事场所从会议室搬到巷子里、搬到居民家门口,面对面、近距离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
“议事小院”疏通治理“毛细血管”

“小巷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我们想让小巷的邻里氛围也更加和谐,所以我们组织居民群众各自发表、展开讨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协商讨论,共同制定了《小巷公约》。”振兴社区党委书记钱后勤表示。
“议事小院”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协商解决的平台,重点收集居民最关心的急难热点问题,如“屋顶漏水、墙体破损、乱堆乱放、婆媳矛盾”等。通过走访登记、张贴公告及居民微信群交流等方式,与居民沟通协商,充分做好会前准备。同时,社区网格员每天巡视网格,登记巡视问题,将问题点和议事要点一同上会讨论,充分听取民意,共同协商解决。
“议事小院”激活治理“末梢神经”

振兴社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既没有规范的物业管理,又缺乏有效的居民自治,导致社区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多。该社区积极创新协商机制,将“微平台+她服务”有机融合,打造“议事小院”协商平台,推动“邻里有形覆盖、自治有序实施、作用有效发挥”,实现居民“自治、自理、自管”。
“议事小院”经常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党员代表、群众代表、楼组长及网格员参与社区治理。为了规范流程、明确职责,社区确定了“收集上报各类信息、开展治安防范和安全隐患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帮扶困难家庭和特殊群体、协助社区党委开展其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等职责,根据小区居民的需求和建议,通过集体商议,提出居民认可且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议事小院”打通治理“最后一公里”

“墙面重新粉刷,破损的窗户也全部更换,真有住进新房的感觉!”看着陵园西村78幢墙面重新粉刷完毕,居民孟纯英满面笑容。
为进一步做好创建卫生城市中存在的难题,特别是小区目前普遍存在的巷道墙体老化、窗户老旧破损、乱涂写、乱张贴、乱堆放等问题,振兴社区创新治理途径,调动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探索“六尺小巷 幸福邻里”治理项目。
在每个阶段项目完成后,振兴社区都会召开项目评审会,评议项目运行情况。通过入户走访、填写调查问卷等途径,向居民公开征集民生项目,并定期公开项目进展,接受群众评议监督。
下一步,姜堰区将结合自身实际,用好“议事小院”,积极探索邻里自治新路径,努力构建区域社会治理新模式,为老百姓提供更好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