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传承丨姜堰洪林:红色土地筑起精神高地
1947年,白色恐怖笼罩苏中地区,在当时的张俞乡(现姜堰区娄庄镇)一带,洪流和林光元两位共产党员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展开顽强斗争,遭围捕后壮烈牺牲。为纪念两位烈士,他们的牺牲地张尤庄改名洪林庄。
多年来,洪林人把红色基因融入骨血,传承发扬洪流、林光元两位烈士不惧艰难、英勇无畏的精神,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高效农业,多措并举美化村庄环境,将洪林村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
两英雄为保全地下党组织英勇献身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占领了姜(堰)曲(塘)海(安)一带的大小城镇,一些乡保长、地主、富农,以为复辟时机已到,纷纷组织还乡团、自卫队,到处疯狂杀害我党的基层干部及其家属。
1947年2月,盘踞在姜堰、白米、曲塘、溱潼的国民党县保安队,纠集还乡团五千余人,对紫石县(后改名海安县)中心地带进行围剿。为打乱敌人的部署,根据县委指示,姜北区副区长洪流带领十多名同志,连夜赶到张尤庄,开展敌后斗争。
在庄上的极乐庵里,洪流向长期潜伏在此的区公安助理林光元传达了县委的指示,一起研究如何开展敌后斗争。
1947年3月27日,洪流获悉敌自卫队要进驻张尤庄,为通知林光元撤出,他深夜潜入极乐庵。为防敌人发现,洪流和林光元藏到极乐庵内的地下室。因坏人告密,狡猾的敌人发现了他们的行踪。第二天,敌自卫队包围了极乐庵,用两挺机枪封锁地下室出口。
“当时洪流、林光元二人被密集的枪弹压制住,想脱身已不可能。为保全地下党组织,两人将最后的子弹留给了自己。牺牲时,洪流23岁,林光元22岁。”洪林村82岁的老党员邓学诗,原是娄庄镇文卫科工作人员,曾搜集整理村庄历史,对洪流和林光元的悲壮故事印象深刻,尤为敬仰。
烈士陵园接受精神洗礼

1948年秋,中共海安县委为纪念洪流、林光元两位革命烈士,决定将原张俞乡改名为洪林乡,以此永久缅怀他们,这便是现在娄庄镇洪林村名字的由来。
70多年过去,虽然历经数次区划调整,但洪林人对这段革命历史牢记在心,而这也成为娄庄镇洪林村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位于洪林村十六组的一条河边,建有烈士陵园,是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洪林烈士陵园内高耸着一座烈士纪念碑,上书“死难烈士万岁”,碑底部刻有洪流、林光元两位烈士的生平,记录了他们牺牲的时间地点等信息。这座纪念碑是1990年由当时的中共洪林乡委员会和泰县洪林乡人民政府所立。
据洪林村党委书记潘晓东介绍,纪念碑原先建在洪林运输站附近,后因年久碑基倾斜而搬迁到现址。1998年,当地新建烈士陵园,除洪流、林光元两位烈士的纪念碑,还将其他几位烈士的遗骸安葬在此处,陵园内的烈士墙上刻着娄庄镇158位烈士的英名。
每逢清明等重要节日,都会有学生、党员、干部群众来到这里,祭奠革命先烈、组织宣讲活动、开展主题教育。革命先烈不畏强敌、顽强斗争的精神,已成为一代代洪林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色基因激发干事创业潮

英烈已逝,精神长存!进入新时代,洪林人传承发扬革命先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逐渐形成了以船用阀门、纺织、服装、波纹管等为主的工业经济和以水果种植、水产养殖等为主导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2020年,村集体经营性纯收入近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近3万元。
77岁的老党员陆爱山因病动了三次手术,仍种植了650亩高效示范田,且建成了粮食烘干房,添置了植保机、收割机、旋耕机等10多台套现代农业机械。每年农忙时节,陆爱山还帮助其他种植户收割。遇到阴雨天气,他日夜忙碌在烘干房,为村民烘干粮食。陆爱山还经常举办“田头讲座”,邀请周边种植户来农场观摩取经。
今年,洪林村进一步凝聚“红色”力量,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将投资千余万元改造原洪林集镇,融入“红色元素”,新建河边党史长廊,建造“苏中革命英雄群雕”红色标识,改造近2公里的步道等,做好整合文章,促进融合发展,催生“红色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