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04月26日
新闻详情-首页

网站首页 >   > 详情

静坐听雨

2022-01-18 16:49:39 黄跃华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苏中平原,那里河流众多,雨水充沛。我喜欢家乡的雨,家乡的雨四季有着不同的色彩,春天的雨纤细妩媚、清新温馨;夏天的雨豪爽直率,痛快酣畅;秋天的雨凄怨婉约,浅吟低唱;冬天的雨欲说还休,飘忽不定。春雨中我们披着蓑衣放牛,夏雨中我们扛着渔网打鱼,秋雨中我们背着竹篓掏蟹,冬雨最有意思,下着下着便变成了雪,我们堆雪人打雪仗,比过年还开心。在我们的记忆中,少年的快乐始终与雨分不开。
人到中年,早已不像少年那般不识愁滋味,整天为生计奔波。累了,只想泡一壶香茗,端一张方凳,坐在院子里闭目养神。这时候,如果外面下起雨,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听雨,让不安的心有一个着落,便感到十分的惬意。
院子里有两棵芭蕉树,躯干挺拔,色泽翠绿,叶片硕大而轻盈,静坐门前,听着雨水滴落在芭蕉叶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像一场大自然的天籁音乐会。雨中的芭蕉姿态轻盈雅致,像一群婀娜美女的长袖曼舞。此情此景不禁使人联想起当年西南联大,因为雨太大无法讲课,教授挥笔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茅屋简陋,却挡不住诗意的心,那样的画面,至今想来仍十分动人。
“雨打芭蕉”自唐代起,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意象,出现在各种文学、书画及音乐作品中。雨是诗意的,多愁善感的文人们被蕉雨惊梦,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于是化为思念与愁怨,李煜在《长相思》中写道:“秋风多,雨相和,窗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晁补之更有“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萧萧,碧纱窗外有芭蕉。”的感叹,还有元代徐再思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更是把“雨打芭蕉”打成了忧愁的代名词。
然而,同样是雨打芭蕉,同样是蕉下听雨,我却更欣赏清朝文人蒋坦,他在《秋灯琐忆》中写道:“是谁无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芭蕉有何忧?雨又有何愁?道是有愁又无愁,何需孤影平添忧?
最喜欢雨天陪父亲聊天,晴天他要下地。我们聊过往,聊眼下,聊喜悦,聊烦恼。父亲豁达,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人要拿得起放得下。年轻时对这话没有多少感受,常常不以为意。人到中年,历经的太多,有成功,有遗憾,有喜悦,有后悔。经历多了才发现,心就那么大,容不下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当一个人想太多,烦躁和焦虑就会缠身,放下身子去凝望,换个心情去听雨,你听到的就不再是雨的单调冷漠,而是雨的灵性。她顺应人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温柔可亲,不见“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她艳丽娇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闭起眼睛听雨,你会听出小草在生长、麦子在拔节、花儿在开放;你会听出鸟儿在鸣叫、鱼儿在欢跃、孩童在嬉闹;你还会听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出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听出希望的歌声在田野上飘扬。
时间会告诉你,她是流逝的,她会在这静默的雨中偷偷的溜走。但她又会告诉你,其实这都无所谓,就像这雨,已经来过这个世间,看过了春花秋叶,就已经足够了。跟风相比,风浪漫,雨理性,风是艺术,雨是哲学。听雨的声音,就是聆听自己的内心善恶,聆听生活的五彩缤纷,聆听人生的悲欢离合。静下心来听雨,你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的纯粹,没有杂质,你的心灵在洁净中会得到升华、飞翔。
望远处的是风景,看近处的才是人生,看着芭蕉上的雨,我忽然就笑了,世间有些事,有些人,不必太在意,不必太纠结,往后余生,过好每一天,就足够了,只要心释然了,这一切也就释然了。


48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