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吒”这两个字你的家乡话怎么读?
火爆的《哪吒》带出一个热门话题
“哪吒”这两个字你的家乡话怎么读?

《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的一路飘红,“哪吒”也成了“史上名字最难读的电影男主人公”!连日来,朋友圈弥漫着一个世纪之问!“哪吒两个字,你们那里的方言怎么念啊?”
全国方言读“哪吒”堪称大型搞笑现场
哪吒普通话读[nézhā],这个发音已经非常普及了,但说起各自的家乡话,就不一样了。
成都人说“那抓”,广东有人说“拿砸”,浙江人有人说是“挪扎”或者“拿扎”,江苏人说“闹赵”。昨天的采访中,《哪吒》导演饺子也现身说法,说四川方言念“luoza”。还有“辣砸”“罗抓”“鹅扎”“落咋”“泥渣”“娜扎”“梨渍”等稀奇古怪的发音版本,网友说是哪吒方言发音太多了,看着都很奇葩。
有个闽南网友脑洞大开,“哪吒不是太乙真人用莲藕摆成人形复活的吗?咱们闽南话‘莲藕’的发音就是‘哪吒’。”闽南话里“哪吒”叫“莲藕”?如果说前面一连串方言读音起码还能在文字上有迹可循,那“莲藕”就真的要靠想象力了,只能说中国方言博大精深。
家乡话念哪吒是一回事,用普通话念哪吒是另一回事,同样搞笑。特别是对很少在书面上接触这哪吒两个字的老人和小孩,哪是个多音字,但很多人不知道,会直接把“哪”读成“那”。吒又是一个非常用字,不小心的话,很容易看成“托”或者“坨”,所以,真的有人把“哪吒”念成“那坨”也不奇怪。
哪吒两个字为什么难读?
有人说,无论用普通话,还是方言,“哪吒”都不是很好读,因为“哪吒”本身是从印度舶来的梵音啊。类似还有梵语舶来词“般若”,读音“bo re”,是大智慧的意思。
哈佛大学文学博士、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教授夏维明认为:“哪吒是印度神话中两位神的合体,其一是《罗摩衍那》中的夜叉,那吒俱伐罗。另一个原型是克利须那神。”
喜欢研究民俗文化的胡先生却认为,方言哪吒难读,主要是文白异读惹的祸。
什么是文白异读?这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的现象,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两种读音。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又叫读书音。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为白读,又叫做说话音、白话音等。在中国,吴语、闽语、瓯语的文白异读现象最为频繁复杂。
哪吒[nézhā]偏偏是从梵文转过来的特殊发音,转成方言里的文读就特别尴尬,怎么读都觉得舌头打结,不大“合适”。
全民抢“哪吒故里”?
除了全民家乡话说哪吒外,不少地方的人还在争做“哪吒老乡”,想让自己的家乡成为“哪吒故里”。
比如电影里提到的“陈塘关”,被四川人认为是哪吒的故乡,遗址在今天的南广古镇,据说3000年前,李靖就驻守在那里。这次的电影制作团队正好来自四川,特地安排太乙真人说了一口四川话。
但天津不服啊,他们说,四川离海太远了,你让哪吒怎么闹海?我们的陈塘庄才是陈塘关,哪吒闹海就在附近的三岔河口。天津历史上有过一座哪吒庙。据天津《地方志》记载,陈塘庄街在历史上还有一座“哪吒行宫”,供奉着哪吒和托塔天王李靖的神像,但后来也被拆除了。
福建人跳出来说,那我们也有一个陈塘关啊,相传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其中还有一个领袖叫陈塘呢;这下安徽也坐不住了,《封神演义》里提到哪吒在陈塘关出世时的河叫九湾河。巧的是,安徽也有九湾河,南岸便是陈塘渡,离渡口不远处还有龙潭。
怎么争都好,但要清楚的是,哪吒终归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哦!
(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