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养生浅谈
◆周秀林
精神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早在古典医籍《内经》中就有十分精辟的论述。《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言简意赅,深刻揭示了精神养生的奥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心胸开阔的人,将一切都看得很淡,不斤斤计较,这样一来,体内的精、气、神就会顺畅地运行;一个人心无杂念,不受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诱惑,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就不容易生病。
大家知道,人的精神状态是受其心理因素影响的。传统中医养生学的精神养生与现代医学所谓的心理卫生保健是一脉相承的,精神养生与心理卫生保健息息相通。下面,粗略地谈谈精神养生和心理卫生保健方面值得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供广大中老年朋友参考。
1.心胸豁达
我国对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现代研究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着明显影响,性格乐观开朗的人,神经和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气量狭小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和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发生疾病的概率明显偏高。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面临家庭关系处理的问题,而要处理好家庭关系,心胸豁达是首要前提。具体来说,夫妻之间要注重感情、淡化道理、强调优点、忽视缺点、忘记过去、重视现在,在生活中的一些琐事的处理上要“难得糊涂”。再者,对子女只能提供建议和帮助,绝不能包办代替,要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他们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充分地放下心来。心胸豁达的人也是能正确处理好朋友关系的人,朋友之间要远距离看人、近距离看己,这样才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保证朋友之间的长久友谊。总之,心胸豁达是和睦家庭气氛和密切朋友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人对己都十分有益。
一个人的心胸豁达与否,与长期的个人修养有关,但有时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人们遇有烦恼时,不妨离开一时令人心烦意乱的环境,走出家门或工作场所,去游青山绿水,去观风景名胜,去感受大自然所赋予的生活情趣。试想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每每令人产生超然脱俗之感,心胸自然会逐渐地开阔明朗起来。
2.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指的是要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进行自我克制并清除。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养生家老子一贯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即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欲望太多。人生在世很难做到无私无欲,但一个人的私欲不可过多过高。人们常说的“贪欲”,是指对那些不可求的事物抱有欲望。贪欲是造成精神痛苦的根源,人们只有通过自我克制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贪欲”,才能减少自己的精神压力,进而保持心身健康。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与世无争,最终实现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
3.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是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老子说过:“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是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遨翔,鸟儿也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畅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的,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一个人总是去想着自己已经拥有而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他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相反地,如果一个人总是去想别人拥有而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他就会感到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不会安宁。一个人无忧无愁且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自然就会健康长寿。“退一步海阔天高”,退一步去想问题,就会觉得人生中时时有快乐、处处有幸福。
4.调节情绪
现实生活中,外界客观事物会带来人们相应的情绪反应,遇到令人满意的事而高兴,遇到沮丧的事而忧伤,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在人们遇到沮丧事时,完全可以通过调整思维方式、改变认知的角度来消除一些不必要的烦恼和忧伤。有这么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从前,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因为阴天她为大儿子担心,晴天她为小儿子担心,所以经常头痛生病。一日,一位替老太太看病的郎中号过脉后对她说:老太太您真是个有福气的人,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天天有钱赚啊!”老太太一想,确定有道理,自此情绪好起来,身体也就渐渐恢复了健康。不同的认知角度,会引发两种不同的思维和情绪结果。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戴尔·卡耐基说过:“思想的运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狱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狱。”
5.免生三气
特别提醒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闲气、怨气和闷气。
免生闲气。生“闲气”,就是为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琐事而生气,如平时买东西时遇到缺斤短两的事情,或家庭生活中的小是小非问题,都是没有必要生的闲气。
免生怨气。不要总对一些人或事进行抱怨或心生怨恨之气。如果一个人总是与社会上比自己强的人进行比较,就难免要产生怨气。
免生闷气。遇有自己不高兴的事情要及时说出来,以求得到化解,不要闷在心里生气。三气之中,生闷气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最大,长期生闷气最容易引起心脏病和肿瘤疾病。
6.多行善事
多行善事,古人称为“积德行善”,现在称之为“助人为乐”,都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贡献出爱心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献千百万元以救灾或助学,小者可为迷路人指点道路或乘车让坐。无论善事大小,爱心是一样的。行善事者能从助人行善中体验自身的价值而获得心理快乐,这自然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作者系副主任中医师、姜堰区老年健康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