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家长需谨慎
随着气温升高,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时期。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好发年龄为5岁及以下婴幼儿,1—2岁组发病率最高,4—6月进入高发季节。医生提醒广大家长,防治手足口病贵在早期认识、及时治疗。
姜堰中医院儿科副主任中医师周海霞介绍,手足口病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或咽喉痛。发热1—2天后,舌头、牙龈或两颊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水疱,痛感明显。另外,多数患儿手掌、脚底会出现皮疹,其他部位如臀部、膝盖、肘部、躯干也可能出现皮疹,部分患儿无发热症状。一旦孩子出现类似情况,最好立刻去专业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手足口病病例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多样,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被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等传播。因此,患者要注意做好隔离工作,避免传播病毒。
周海霞说,手足口病患儿居家或者隔离治疗期间,家长及看护人应密切观察病情,每天清洁常接触的家具、玩具、地面等,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消毒1—2次。居家隔离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在此期间,患儿尽量避免外出,更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病从口入,预防是关键。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尽量不去人员密集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同时保证孩子休息时间,并适当晒太阳,增强免疫力。儿童在触摸公共物品后,接触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后,如厕后、进食前以及家长和看护人在加工食品前,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正确洗手。此外,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相关疾病,也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鼓励满6月龄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记者 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