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砥砺奋进四十载 文化姜堰谱新篇
砥砺奋进四十载 文化姜堰谱新篇
区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 朱为春

40年改革开放,40年砥砺奋进。姜堰文化建设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改革发展助力,为中心工作鼓呼,绽放自身精彩,提升城市软实力。
文化设施均衡布局,不断完善。重点设施从无到有,奠定文化格局。区文体中心、凤凰大厦、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美术馆等重大文化工程已经建成。区文化馆、图书馆均创建为国家一级馆,图书馆完成了改造提升,博物馆、文化馆新馆相继建成免费开放。城区新增4家24小时城市书房。中影、横店、大洋、幸福蓝海4家大型影院落户姜堰。规划建设区体育馆,在内增加大剧院功能。特色场馆纷纷涌现,服务文化民生。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扶建社区书吧8个、五星级农家书屋16个、百姓大舞台149座,为群众读书、广场舞、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提供了场所。此外,各地涌现出非遗展馆、村史馆、生态文化馆、文体休闲广场等特色场馆,延长了服务半径。
文化品牌持续打造,影响扩大。重点品牌效应明显。溱潼会船节从1991年开始举办,坚持20载,赢得“天下会船数溱潼”的美誉,获省“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群众文化艺术节连续举办十四届。文化惠民广受好评。“激情三水”广场演出举办14年、218场,获评“江苏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案例奖”。近两年文化惠民券点单演出有力补充,演出2090场。公共文化服务百家行,汇聚各门类文化名家,涵盖10多个艺术门类,举办200场,服务受众两万人次。“三水讲坛”公益讲座举办400期,获省“五星工程奖”服务项目奖。农村公益电影从传统胶片步入数字化放映,年均放映3100场。白米镇的“方言韵白”入选省台春晚,俞垛镇农民艺术节、沈高河横菜花节、溱潼镇旅游文化、张甸镇农民文学社、娄庄镇农民电影节、梁徐镇的“土佬儿说唱队”、淤溪镇高跷艺术表演队各具特色。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文艺创作倾心打磨,精品涌现。始终坚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文艺创作,创演艺术精品。编辑《姜堰文艺》、散文杂志《溱湖》、文学丛刊《罗塘》。一大批文艺作品和群众文化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参展或获奖);100多部专著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电影《黑白道》、广播剧《序幕刚刚拉开》入选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舞蹈《滚莲湘》《牵驴花鼓》获全国优秀广场舞蹈展演金奖。男声表演唱《溱潼窑工号子》和小扬剧《卖菜》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男声独唱《我是头篙我来了》、小品《我的地盘我做主》获银奖;2018年,音乐作品《舞龙灯》、曲艺作品《远去的吆喝声》获第十三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连续5年获泰州市新创文艺节目调演金奖。
特色资源充分挖掘,底蕴彰显。我区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溱潼会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目山遗址”、省级“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区”、省级非遗项目6个、省级文保单位单塘河遗址、朱氏宅等优势特色资源。姜堰滚莲湘等一批非遗项目获得央视《发现之旅》、《消费主张》栏目播放推介。开发建成古罗塘文化街区板块和南大街滨河历史文化板块,囊括曲江楼、王氏宗祠、黄龙士纪念馆、高二适纪念馆等一批特色文化馆所。打造了溱湖湿地风情民俗旅游、古溱潼文化创意街区项目。天目山遗址核心区一期工程竣工,天目山石刻文化项目立项启动。
沧桑40载,文化市场行业兴衰起伏,健康有序;文化产业势比朝阳,不断壮大……文化变迁,不胜枚举。
沧桑40载,姜堰文化建设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收获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市”“江苏省扫黄打非工作先进区”“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江苏省书香城市建设先进区”等一大批殊荣;展望未来,姜堰文化人将奋力拼搏,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