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年的如歌岁月

作者介绍:
刘效东,1966年6月出生,姜堰区文化馆馆长
改革开放40年来,群众文艺的百花园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一月只能看一次露天电影,逢年过节,为看一场文艺演出,不惜路途遥远甚至奔走他乡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回眸改革开放40年,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可谓是“脚踏楼梯步步高”。
百花齐放满园春色。1981年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以后,我区以娄庄为代表的首家“文化中心”建成。亦工亦艺宣传队应运而生,各乡镇文化中心宣传队相继成立。文化馆立足“普及和提高”并举的思路,组织专业辅导人员下基层辅导、培训,发现和培养了老中青几代基层文艺骨干。从当年的文艺下乡轻骑兵的一年十多场演出到如今的文化惠民演出团队几百场演出,从田间地头小型表演到激情三水百姓大舞台大型演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传统文化抢救和传承。上世纪八十年代,区文化馆着重抢救挖掘我区境内濒临失传的四个民间舞蹈:《滚莲湘》《牵驴花鼓》《斗七巧》《皮老虎》,文化馆工作人员走村串户,拜访老艺人,记谱、拍摄。历经一年多时间,四个舞蹈全被收入《中国民舞集成·江苏卷》。与此同时,溱潼会船节、面塑、雕版印刷、溱潼砖瓦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应得到了抢救和传承,并被列入国家、省市非遗名录。
扎根沃土打造精品。40年来,我区的文艺舞台可谓是佳作迭出、大奖连连。坐唱《常队长过三关》《公平买卖》获扬州市群文调演金奖;舞蹈《滚莲湘》《牵驴花鼓》获全国优秀广场舞蹈展演金奖;《卖菜》《窑工号子》《我的地盘我做主》《舞龙灯》《远去的吆喝声》以及书法、篆刻作品等获得省五星工程奖。小品《那一抹晚霞》、小淮剧《子债父还》参加“中华颂·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展演”夺得优秀节目银奖。多篇文艺作品先后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小品《敲钟人》被甘肃省列为中小学课外阅读范文、《爱儿之心》入编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课本。
阵地建设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文化馆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馆舍规模不断拓展,设施日趋完善,影响不断扩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文化馆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多出精品力作,创新文化活动品牌,进一步加大免费开放力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为全区的文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