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04月28日
新闻详情-首页

淤溪农民袁俊民与玉马古筝

2019-01-07 11:09:51

★杨宝军

 

袁俊民在弹奏古筝  杨宝军

 

在2015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上,姜堰玉马古筝因形制典雅大方、音色优美、韵味悠长而赢得国外客户青睐。

50岁的姜堰区淤溪镇甸夏村袁俊民凭借制作古筝的绝活在业内小有名气。32年前,初中毕业的袁俊民就是个普通的农村娃,跟许多同龄人一样,他先后拜师学习木工和木雕手艺,19岁那年有幸走进扬州师范学院乐器厂,或清脆圆润或浑厚刚劲的古筝乐曲粘住了袁俊民的双脚,从此他迷上了古筝,30多年的古筝情缘也随之开始。

在袁俊民的工作室,古筝坯材堆积如山,他正在埋头打磨古筝。

“制作古筝是细致的手工活,需要200多道工序,整个过程不用一根钉,连接处必须严缝密合。”袁俊民说,他选用的面板材料是桐木,不但无任何瑕疵,而且纹路较直。木材选好后需要用水泡、高温蒸煮,这样可以去除木材内的树脂和虫卵,增加木材的韧性,避免制好的古筝开裂,并使古筝的音质更为松透。

“二胡好坏看蟒皮,古筝好坏看面板。”袁俊民的徒弟李田富很佩服师傅看面板的功夫,“面板一过目,他就知道优劣和制作出来的效果如何,因此他制作古筝的精品率很高。”

在古筝面板的选择上,袁俊民全部挑的是直径80厘米以上的泡桐树靠近根基的树干。“面板的纤维松紧不尽相同,朝阳部分和背阴部分的材质会有很大区别,发现差异后要扬长避短地加以利用。”袁俊民说,“面板的厚度全靠手工刨,做好的面板还要做烘烤处理,这样音质才会变得更脆。”

在古筝制作过程中,袁俊民先制作龙骨框架,然后整合面板、底板和侧板,接下来在制作好的弦钉板上打孔、安装琴码,然后根据款式要求进行手工雕刻,最后给筝体上漆,待油漆干透时装上琴弦。这些工序全部完成后,还有关键的一步——调音,通过调音确保制成的古筝音色优美、韵味悠长。

创业以来,袁俊民共制作了近2000台古筝,其中不乏精品,筝首、尾、四周的侧板采用老红木、金丝楠木、小叶紫檀等名贵木材。前年他耗时三个月制成了一台小叶紫檀古筝,卖出6万元的高价。

筝尾部分的S弯是最难做的部件,若按常规做法,半天也做不好一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经过仔细揣摩和反复试验,袁俊民从木工技术得到启发,特制了一种工具,3分钟就能做好一件。

一次,工厂接下一批日本的古筝制作订单,此筝长度超过国内普通古筝,竟然达到230厘米,筝体原是掏空的独木,不光厚度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工序繁多,仅木工就有100多道工序,每一道都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袁俊民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悉心钻研,不久就制作出一台成品,同行都冲他竖起了大拇指。这台古筝发音清脆悦耳,如山泉般流畅,由于是按五声音阶定弦的,因而极具中国的民族特色。

两年后,袁俊民肩负起企业质量检验岗位的重任。爱学习的他处处留心造型各异的图案,并尝试着用在古筝装饰上。

1993年,袁俊民回家乡开办古筝制作工作室,并创立了玉马古筝品牌,从来料加工发展到生产半成品,从生产半成品发展到生产成品……他先后收下60多名徒弟,为家乡培训了一批技术人才。

10年前,袁俊民就开始携带玉马古筝频频参加北京、上海等地的国际乐器博览会。玉马古筝参展期间,无论是外观造型、图案装饰,还是内在品质,均得到了专家的好评。玉马也由此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英格兰等国家。

由于是纯手工制作,时间长,效益低,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一行。袁俊民遗憾的就是他的徒弟从事古筝制作的人并不多,就连他唯一的儿子也对古筝制作不感兴趣。“这两年,我打算再招一批徒弟,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袁俊民信心满满。

 

袁俊民制作的古筝  杨宝军

23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