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应一棒子打死范进
陈沐阳 姜堰中学高一(5)班
近来偶得闲暇,重读了经典课文《范进中举》,窃以为范进的行为不应简单地加以批判和否定,而应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从他本人的角度加以思考。据此考量,他甚至有值得赞扬和学习的一面。
受到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中国古代的社会分工并不像现在这般齐全和具体。如今风光的行业不少,诸如精算师、电子通信工程师等,而那个时代好多行业还未具雏形,人们的职业只有笼统的“士农工商”之分。事实上出人头地、闻名显达、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类基因与生俱来的天性,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时代局限性的制约下,身处下层的范进唯有选择攻书苦读这条路。诚然,科举制度本身存在许多不公平、不合理的弊病,能够顺着这条梯子爬上去的只是极少数。而且如今还被广为传诵和褒扬的历史上的贤相能臣,诸如宋璟、狄仁杰、司马光、王安石、张居正等人,他们最初投身科举和仕途的目的绝不是济世救民,而是和范进一样,完全出于无害他人且实属正常的利己心态。既然如此,主流评论为何只是歌颂他们的旷世才华和千秋功德,而将范进打入批判的牢笼?这本质上不就是“成王败寇”的守成思维在作怪吗?至于范进存在的懦弱、圆滑、世故、善于投机钻营等特质,试问那些在讲台上一本正经给予批判的专家学者们,倘若你也置身于范进所处的时代背景,并且屡遭原生利己主义的浸泡和应试不中、社会地位提升之路受阻的打击,还有几人能够秉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操守?还能有谁免遭为你深恶痛绝的种种“恶习”污染呢?
以我不成熟的见解,范进的行为甚至带有追逐梦想、坚持不懈等现代人所提倡的优良品质。现在,完成一项重大技术发明或者获得某个大奖之后喜极而泣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他们的梦想历程一开始也是着眼于满足自身需求,然后才是造福人类。范进在小农经济的特定环境下所进行的努力与思考,跟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的他们本质上有何不同?综上所述,范进的性格和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基本上不是本人的病患,他应该有值得同情甚至称赞的一面。
窥一斑而知全貌,现代文学批评的这类问题可谓比比皆是,对人物的分析过于“客观”,并且习惯于以现代价值观去审视古人,从而一味拔高和过度深挖作品的主旨。更有甚者盲目套用现成的理论误导读者,致使人家先入为主,人云亦云,从而导致学术观点的多元性和生命力丧失,长此以往,必然会带来文学创作领域的万马齐喑和佳作难产,也必然钳制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发展,最终影响全民族思辨能力和总体素质的提高。
鉴此,我以为文学批评不应一味地站在现代的高度去评判古人和古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而应以平等的社会化视角综合并全面地剖析人物,设身处地地领悟其喜怒哀乐,复盘其心路历程,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读透人物,避免文学批评总是陷入同质化的藩篱,催生文学和思想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