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拉格的成长不忧伤
黄靖婷 姜堰中学高三年级
布拉格,这座童话般美丽城市。
曾几何时,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布拉格之春、天鹅绒革命……时运多艰,国家蒙难!布拉格在艰难地成长,同时伏尔塔瓦河也见证了无数文人的成长。
作家韩晗在其代表作《布拉格之夜——一个作家的蜜月札记》中认为,“布拉格是一座有着知识分子担当的城市”。
他们用辉煌的成就告诉世人:苦难可以是国家的苦难,可成长不一定只是个人的成长。只有在国家的苦难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敢于担当,才能够使自己,甚至使国家,成长壮大。
文人勇于面对国家苦难,才能使作品更富内涵,使自己的写作艺术不断成长。
国之苦难,一定会触发文人之悲伤,痛定思痛,他们应该提起笔,抒写心中壮烈的悲愤,谱写对国家的深切眷爱。在苦难中觉醒,才能不在成长中灭亡;在成长中受苦,才能谱写更华丽的篇章。布拉格作家伊凡·克里玛,10岁被送进纳粹集中营,他的经历代表了在那个政治动荡年代的大多数文人的“地下——流亡——文学史”的艰难成长历程。他没有在苦难中停止前进的脚步,他的书中说道:“只要熬过来,不幸的经历总是值得的。”正因熬过了国家的动荡,他的作品深刻犀利、流传于世。如果不直面国家的苦难,他的作品就不会迸发出崭新的思想,在精神上也将无法成长。
成长中的苦难是磨砺每个人的精神财富。而对于国家的苦难,文人更应当敢于直面,“正视淋漓的鲜血”!在作品中体现价值取向与文化担当,引领社会的成长。
国家的命运与每个国人都息息相关,有的人在国家动荡中选择自暴自弃,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来面对黑暗。当国家失去了人心,社会失去了方向标,文人应勇敢地站出,将笔杆子当枪杆子使。布拉格的文人无疑是勇敢的,卡夫卡的“内心危机”“人性异化”,昆德拉的“选择”“媚俗”,哈雅尔的“责任”“公民义务”,无一不是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命题。而正是因为他们光明的思想,社会上的庸人得以苏醒,革命得以完成,社会得以前进,国家得以成长。
现在的布拉格在低调谦卑中华丽成长,现在的布拉格宁静优美,再无忧伤的气息。
不信你瞧:查理四世正在冲着你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