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国他乡的文学之树
钱厚德 省姜堰中学2019届高三(8)班
初次邂逅《赤地之恋》这本英文小说,未意识到这出自张爱玲之手。只是读完之后,才发现苍凉华丽的美感还萦绕心间。
张爱玲,作为典型的东方知性女子,她将东方的审美艺术带往了欧美。两种不同的美感于是共生调和,如一株小树植入树林,成为新的风景。
张爱玲的到来,使得西方社会长久存在的对中国的偏见开始动摇。她通过自己独有的笔调和感性的刻画,向西方展现了一个质朴纯真、富有人情的中国面貌。这显然与以往的宣传相左,但这着实让欧美民众看见了更立体的东方。
以往,理念的差异使得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似乎停留在动乱与不安之中。那些所谓描摹“真实”中国的小说传记,视野也局限在肤浅的层面上。
“他们保持着对外界的好奇,却早已经有了成见。”
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作为一个深入中国日常生活的作家,张爱玲击破了这层坚冰,她的作品将散发着乡土气息的真实中国描摹出来。于是西方的文坛上出现了东方的色彩,中国式的柔和与西方文化中的刚毅相互调和。由此西方读者逐渐有了面对中国文化特殊性的耐心,双方凝结多年的障碍这才渐渐化解,交流由是重启。
而张爱玲旅美的影响,现在看来或许还有另一点。她的独特风格,引发了西方文坛对东方文学的探索。
西方文字美学早已茂密成林,她这棵生长在其中的代表东方美学的树,自然突兀。然而这种温和的共生却使得树林更为多样。西方文人从她打开的一扇窗中看见了遥远的东方,大洋的彼岸,是另一片世界。
“遥远的地方依然有美丽的存在。”
东方的美学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双方交融,调和,共生。于是英语文学也出现了不彻底的描写,也出现了委婉含蓄。直到近年的哈金,人们便有了足够的包容心去接纳中国文化的独特一面。
一株小树漂洋过海,生长在陌生的土地上。不曾想,她竟也盎然而起,独自成为了风景,与原有的树林相映成趣,和谐共生。
现在想来,张爱玲带去的东方审美与西方文坛的美学艺术,虽然相融,却仍然保持着独自的姿态。张爱玲没有因为美国的文字而丧失作为东方美女子的气质,西方的文坛也没有因为她带来的新的观念而翻然舍弃原有的理性至上的教条。
假若融合是以牺牲一方为目的,这不是融合共生,或许叫做侵略更为合适。
先收回思绪,再次打开《赤地之恋》,任凭这华丽的文字流淌。遥想着当时,为西方文坛播下东方种子的张氏,她的背影依稀可见……
(作者2019年高考以432分列理科全省前10名、泰州市第二名,其中语文131分。)
语文任课老师陈文点评:本文的特色在于:1.审题精准,切入新颖。文章由中国作家张爱玲写作的英文小说切入,谈到东方和欧美审美艺术的共生调和。2.行文从容,思路明晰。从“纠正偏见”“重启交流”“引发探索”“独成风景”的角度阐述共生调和的价值,并层层深入。特别最后提出“以牺牲一方为目的的融合”其实质是“侵略”,足见作者思维的深刻、缜密。3.思维形象,扣题巧妙。以“一株东方小树植入树林,恰使西方文学丛林更为多样”为喻,既贴切形象又暗扣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