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04月28日
新闻详情-首页

书论读抄

2019-09-26 10:59:15

◆杨雪芹

 

三、捻管与运腕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九势》)

“指实”:“大抵锐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掌虚,掌虚则运用便易。” (唐太宗)

“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黄庭坚《论书》)

“大抵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南宋姜夔《续书谱》)

“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大要执笔欲紧,运笔欲活,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运。”(清初宋曹《书法约言》)

“运指不如运腕,书家遂有腕活指死之说。不知腕固宜活,指安得死,肘使腕,腕使指,血脉本是流通,牵一发而全身尚能动,何况臂指之近乎,此理易明。”(周星莲《临池管见》)

“执笔欲死,运笔欲活。(王澍《论书剩语》)

“求之指则左矣。若小楷则无藉手势,肘腕主运,指但知执耳。”(姚配中《书学拾遗》)

“运腕之要,全在指不动,笔不歇,正上正下,直起直落,无论如何皆运吾腕而已”“落笔直下,全是运腕,指笔永不动,则挺健而不拙滞。”(陈介祺《习书诀》)

“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姚孟起《字学忆参》)

“夫用指力者,笔力必困弱……以指代运,故笔力靡弱,欲卧纸上也。古人作书,无用指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

 

关于执笔运笔的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捻管还是运腕。我是最近方领悟捻管的妙处,还得感谢孙晓云先生《书法有法》的精辟提示,她只说“转笔”,我以为“转笔”比“捻管”更宽泛,运腕、肘,乃至全身,都可谓为“转笔”。她以古人坐姿来证明,古法乃是“擫、押、钩、格、抵”经典的五指执笔法,所谓“拨蹬法”也,没有高案凭依,只能左手执纸,右手悬空,腕平掌竖,五指共执,才能稳住笔杆不使失控。我试过一段时间,现在基本可以领悟捻管的好处,小字不用说,指间运笔为多,大字也可用捻管,特别是草书,须得指、腕、肘共通,牵一发而动全身,方能挥运自如,不使“节目孤露”。

至此,我才查阅古人书论,发现唐以前,并未有“指死腕活”之说,即是宋人,如东坡也只说“把笔无定法”,不知道为什么,到清代就越说越死了,清代馆阁体也就“应运而生”了,可笑!

也有例外,如清徐谦《笔法探微》就说:“《九势》曰:‘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此所谓用力,盖用指力也。下笔之时,除掷笔作点用腕力外,惟用指力,他力皆无所施。近人有反对指力之说者,不知用笔有指、腕、肘、腰各力,纯用指力者,如清王文治之书,固失之薄弱。然独舍指力而不用,则执笔何必用指?直以拳握笔斯可矣!执笔既以五指共执,而谓用笔不用指力,其为谬说,无待深辩。”他并没有像包世臣一味贬弊王文治全用指力,所论颇公允。

相传清刘墉有滚笔法,滚笔下堕之说。不知道是不是说的捻管,不能自如,致使笔落地。

颜真卿所谓的“折钗股”,皆在于转笔,用指力转至作竖时,腕外转,而后下行,再笔外转而腕则内转,腕力与笔转反作用力,所谓转折法是也,如撑急水滩船,不进则退。

《张迁碑》作横画与竖画交处,往往用转笔暗换。其形迹看似方折,实为暗自捻管,不似《礼器碑》,纽转明显,不知者以为拓本之漫漶。如“已”“行”字之波,其笔拗涩,显然用的转笔捻管,颇可一试。

白蕉说“分得清,方能合得浑”,此话最妙!“指运而腕不知”“心能转腕,手能转笔”,血脉本是流通,何时捻管,何时运腕,本在一心,真是说不清,不能说,“一说就死”。

白蕉还有一段说:“《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则又启慎伯之尊碑抑帖,长素之尊碑卑唐论。其实篛林之言,盖致慨于帖本之多翻刻,芸苔之创论,本质属于考证,议论亦尚持平,至慎伯长素,则大有卖野人头,不知所云之慨。”篛林,即王澍。芸苔,即阮元。慎伯,即包世臣。长素,即康有为。白蕉贬其“卖野人头”,尽管有失不恭,但《广艺舟双楫》确实有虚张声势的架势,尽显清人迂腐,致使指法笔法越说越死。“碑派”之说有待历史评说,白蕉说“学六朝石工陶匠之字,三月便可欺人也。”孟会祥解说:“元常书工妙之至,至于如不能。逮右军,便不见此面目矣。”大巧而不弄巧,即是拙,所谓大巧若拙也。一生机心,便不能拙。

关于王献之的一段轶事“王献之……工草隶,善丹青。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兒后当复有大名。’”误导了很多人,执笔紧,易导致笔法粗疏无生气,写小字,尤其精微笔画,捻管运腕必须自如,否则忸怩不堪。

(续7月25日4版,未完)

59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