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老家孙家口
◆孙仲翔
我的老家孙家口在姜堰区娄庄镇三联村刘舍北大河北岸,有20户孙姓人家,它的跟前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与东西走向的刘舍北大河几乎垂直,小河南端狭小,人们站在刘舍北大河南岸眺望,这里就像有一个缺口,因而得名孙家口。
孙家口先后出了不少的较有名气的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团参谋长孙兆龙就是其中的一个,我叫他孙伯伯。
一次,孙伯伯从新疆回来探亲,好多人都迎上去向他问好,孙伯伯又是分香烟给我们抽,又是拿凳子给我们坐。孙伯伯今年86岁,但走路、说话都很有精神。他说:“我每天早晨在床上做50个俯卧撑,白天坚持走5000多步。”
我看到孙伯伯的脖子上有个刀疤,于是问他:“您这儿是怎么回事呀?”孙伯伯笑着说:“一言难尽啊!1950年我18岁,那时不少青年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踊跃参加抗美援朝。当年我们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入朝:“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抗美援朝战场真可谓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天上有飞机丢炸弹,地上有机枪四处扫射,还有大炮狂轰滥炸,但我们志愿军战士个个毫不退缩,人人英勇作战。那时我在作战指挥所,团长和我以及其他军官研究作战部署时,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我就摔倒在战壕里……等我苏醒过来时,发现身边的同志全部倒在血泊之中,我虽然负伤了,但还是幸存下来。在朝鲜的那段经历实在难忘,我怀念那些牺牲在异国土地上的战友。
从孙家口走出去的名人还有好多,比如私塾先生孙培鸿、省佛教会会长孙雪凡、省农机局局长孙兆星、参与三峡建设的工程师孙兆铭、省委党校教务长孙文华。
孙家口南北走向的小河是一条自然河,它每隔一段就或左或右地滋生出一个沟头儿,给附近的居民带来了用水便利。附近生产队的农用船必须经过孙家口去公社送征购粮和棉花,去海里取渣,去泰州肉联厂运血料回来做三麦的肥料。这条河既平凡又伟大,就像慈善的母亲睡在儿女身旁,它浇灌着数百亩农田里的庄稼,滋养着当地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