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海平:用光影传扬溱潼会船刹那风华
人间四月天,溱潼会船时。十里溱湖的会船场面不仅吸引游客争相观看,也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打卡创作。《千篙闹春》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幅优秀摄影作品,作者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区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主任黄海平。

随着溱潼会船节日益临近,作为媒体人也是摄影爱好者的黄海平显得尤其忙碌。一有空,他就到城区多个景点采风,用相机记录美好瞬间,在为溱潼会船节造势的同时积极调整状态,为聚焦会船节做好准备。从业30多年来,他与溱潼会船节结下不解之缘。他说:“真正接触到溱潼会船节是1991年清明节。当时我在原兴泰乡从事通讯报道工作。因为工作要求,需要接待大量上级媒体,陪同他们采访。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会船的历史形成和风俗风情有了全面了解,更被村村忙会船、家家像过节的那种热闹氛围震撼到了。”
从业之初,黄海平是一名从事文字采写工作的乡镇通讯员,由于所在地是溱潼会船节的核心参与乡镇,每年都吸引大量摄影记者前来采访。看着他们发表的一幅幅会船照片,他渐渐萌生了用相机拍摄会船的念头:“场景的记录、瞬间的抓取所呈现的影像魅力深深感染着我,外地来的摄影前辈也鼓励我用相机去记录会船,有的甚至手把手教我拍摄技术。1994年,我购买了一台国产海鸥单反相机拍摄会船,就这样一直坚持拍到现在。”
从拿起相机,黄海平就一直渴望拍出体现溱潼会船独特魅力的照片。然而之后的10多年,精品照片虽然也出了不少,但与他脑海中描绘许久的理想画面相比总有一些差距。2006年会船节前夕,他决定向自己的目标再次发起冲击。“2006年是一届特别的会船节,被冠名中国首届湿地生态旅游节,开幕式从组织形式到规模都有很大优化和提升。为了拍好这次会船节,我购买了一台新的数码相机和一支70-300的中长焦变焦镜头,提前研究会船节开幕式整体方案,力求做到整个过程烂熟于心。”
会船是水上活动,取景点的选择非常重要。结合多年拍摄经验,黄海平选择登上兴泰镇一艘水上指挥船。这艘指挥船将带领兴泰镇各村的篙子船方阵入场,可以说是一个不同往年的取景点。会船节当天,只听铜锣一声令下,早已憋着劲的篙手们千篙齐发,呈现“千篙万桨闹溱湖,百舸争流逐春潮”的壮观景象。“站在指挥船上往船后一看,那幅十里溱湖百舸争流、水乡儿女意气风发的宏大场面深深震撼了我。只那一眼,我就认定这就是一直想要的画面。我激动不已,迅速端起相机,深呼吸,闭住气,不停按快门,一口气拍了30多张。回来后,我就挑选了这幅构图、瞬间、情绪表达都比较满意的作品,取名《千篙闹春》。”
正如黄海平所料,《千篙闹春》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以这幅照片主打的一组溱潼会船系列组图入选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摄影家协会承办的首届全国清明节摄影作品展;获得人民网、省旅游局、省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2006魅力江苏行网络旅游摄影大赛”优秀奖。《千篙闹春》获得《中国摄影报》《大众摄影》杂志主办的摄影比赛一等奖、优秀奖。《人民日报》海外版也选用另外两幅照片报道当年会船节盛况。溱潼会船节自此上了那个年代清明节期间的热搜。
黄海平说:“我坚信拍到一幅好照片源自取景框后的大脑。器材、技术的发展固然可以给拍摄如虎添翼,但内容的深度挖掘、巧妙的故事讲述、充满想象的画面刻画才是我们应该持之以恒的拍摄追求。”他正积极尝试用一些新的创意手法记录、讲述会船故事,定格溱潼会船节的精彩瞬间。“每年我都提前研究方案,寻找与往年不同之处,提前做攻略。今年区委区政府践行‘办好一次活动,提升一座城市’理念,坚持‘开放办节、民俗民办’原则,让我对溱潼会船节更多了一份期待,希望自己捕捉到更多全员上阵、全民狂欢、共襄盛事的生动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