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宏斌:换个角度看会船
泰州日报记者钱宏斌从2002年参与溱潼会船节新闻宣传开始收藏采访证,这么多年来,几乎一张不落。他在家里专门腾出一块小天地,存放这些“纪念品”。见到记者到来,他如数家珍般介绍起这些“宝贝”。“2006年会船节贵宾证上面的图片与2002年相比更丰富,有了贡船,撑船的队列阵容也比较庞大,图文并茂,很震撼。”

谈起2006年会船节,钱宏斌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2006年溱潼会船节同时冠名中国首届湿地生态旅游节,与之前相比秩序更好了、规模更大了、形式更丰富了。会船当天,十里溱湖上,400多条船和上万群众演员激情上演一台“水上大戏”,吸引近10万游客前往观赏。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瑞士等20多个国家近百名留学生、客商和友人慕名而至,一睹中国湿地生态风情和“天下第一会船”的壮观场面。“以前参加会船节都是老百姓自发的,当时船只比较少,也没有特别好的船,大家就像聚会一样撑船比赛。2006年会船节上大家穿的都是古装,模拟岳飞抗金的现场,更加壮观。”
在钱宏斌的书房里,他每年采写的会船节报道都完好保存着。作为一名新闻“老将”,他用一部相机、一支笔,记录了20年会船节发生的故事,也体验到会船节给姜堰人民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006年我做采访准备时,听了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当时一个出租车司机带游客去宾馆的路上问这位到姜堰来干什么?游客告诉司机说特地来看会船。司机很感动,说会船节把游客都吸引过来了,作为本地人应该做好服务,就免费把游客送到了宾馆。这个故事令我很感动,然后就寻找线索,采访到故事的主人公。”
钱宏斌回忆道,当天采访完游客和出租车司机,已经是晚上10点半。在电脑还没走进家家户户的年代,为了让这篇报道能够及时刊发,他与同事就近找到一家文印社,赶在子夜时分完成了1000多字的稿件。这篇暖心小故事折射城市大文明的报道,上了次日《泰州日报》头版。
钱宏斌说:“这个故事为什么给我这么深的感触,因为姜堰城市形象提升了,环境变好了,市民的素质也高多了。当时街头的10万盆鲜花一盆没有少,大家都能够自觉爱护。还有游客来了,大家都能热情接待,就是一种主人翁的意识,能让每一位游客到姜堰来都开开心心的。”
钱宏斌坚信只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就能写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会船节期间,他每周都会定期出去采风,并记录当天的见闻。在他的相册里不仅有“千篙万桨闹溱湖,百舸争流逐春潮”的壮丽画面,也有百姓守艺守心的感人故事。照片中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在家门口做船桨,老人背后每把桨都做得很精细、表面很光滑。“大爷跟我说,他们几几代代都参与会船节,到了会船节,自家的船从桨到篙到装扮都是家里人动手。所以当时我就感觉会船是一个传承,也是一种文化,体现能工巧匠的技艺。做船桨、醒篙其实很不容易,所以我就给他拍下来了,写到稿件中,成为花絮。”
讲者动情,听者动心。钱宏斌倾情讲述的一个个有情感、有温度、有力量的好故事令人深思、催人奋进,更让人期待他今年会船节写出更多生动的报道、记录更多精彩的瞬间。(李伟 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