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准儿媳变身“亲闺女” 暖心值生成“花木兰”

在张甸镇三彭村,有这样一户四姓家庭,二老分别姓单、姓李,“女儿”女婿分别姓卜、姓康,虽非嫡亲血统,但是生活和美、简单幸福。日前,这户人家的“女儿”卜锦兰入选区“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
2001年,经人介绍,家住高港区大泗镇曹于村的卜锦兰与张甸镇三彭村单军相识,两人互存好感,不久发展成恋人关系。
2003年6月,正当两人张罗婚事时,不幸突然降临,单军在北京建筑工地上因意外事故不幸身亡。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单军父母一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为帮助两位老人走出丧子阴影、重拾生活信心,卜锦兰作出一个大胆决定:做不成单家的儿媳,就做单家的女儿!
从单军去世的第四天起,卜锦兰就住进了单家。她说:“妈!以后我就是您的亲女儿。您放心,我会一直陪着你们,给您和爸爸养老送终。”为更好地照顾单军父母,她辞去了上海的工作,每天变着花样给老人做好吃的,陪老人聊天、出门散心。她的精心照料和耐心劝导,让单军父母逐渐从丧子阴影中走了出来。
定居单家后,一直有人给卜锦兰介绍对象,但都没成,因为卜锦兰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要共同孝顺老人;二是必须落户单家,赡养两位老人。严苛的条件“劝退”了许多适龄小伙子。
两位老人过意不去,也为卜锦兰的未来忧心,就劝卜锦兰尽早找个好人家嫁过去。卜锦兰却说:“我到哪里也能过,但这个家我不能离开,离开了你们就没盼头了,我是真舍不得你们。”
后来,经人介绍,卜锦兰认识了从安徽来泰州打工的小伙子康卫士。相处下来,小康被卜锦兰的温柔善良所感动,回家与父母商量后,决定跟卜锦兰一起到张甸照顾单家二老。
2004年腊月,卜锦兰和小康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并将户口全部迁到三彭村。婚后,夫妻俩一同照顾单家父母。单家二老年岁渐高,偶尔身体不适住院,卜锦兰就守在病床前端水送药,将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
后来,卜锦兰夫妻俩到海陵区打工,虽路途较远,不能每天回家,但坚持每周抽时间看望老人,张罗一桌好菜,其乐融融地一起吃饭。
单家父母动情地说:“这么多年来,从柴米油盐到冬日取暖,从洗衣晒被到嘘寒问暖,小兰事无巨细、细致周到,能有这样一个孝顺体贴的女儿陪在身边,是我们的福气。”
近几年,卜锦兰夫妻俩定居海陵,因为忧心单家父母的身体健康,经商量,将他们接到海陵,让老人们含饴弄孙,过着平静悠闲的老年生活。
2021年,卜锦兰和康卫士的女儿考取重点高中,为这个曾经灾难的家庭增添了几分欢乐,单老夫妇的丧子之痛也渐渐被欢乐的家庭氛围冲淡。
21年如一日,不发豪言壮语,不要宣传报道,卜锦兰无微不至、任劳任怨地照顾单家父母,把“孝”字深深刻在人生的字典里,为中华传统美德丰富了新内涵。(本报记者 孙柳 通讯员 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