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野:面子好看,里子更新
顾野:面子好看,里子更新
本报记者 陈琦琦 王根明

陈琦琦 摄
清晨,清凉的空气弥漫在世间每一个角落,阳光透过树枝,温柔而闲散地落在地上,更洒进了记者的心扉。驱车来到顾野村,记者触目所及,仿佛这就是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世外桃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站在桥上,放眼望去,碧波荡漾,垂柳依依,像极了一幅铺开的山水画。记者不由得闭上眼,用心聆听着泥土灵魂的悠悠歌唱,窥探着顾野乡间原汁原味的生活。
顾野村位于大伦镇中部,东部干线、钱伦公路穿境而过,耕地面积2200亩,有18个小组,全村适度规模经营流转土地1300亩左右。2015年,顾野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
径直走进村委会,村委会主任翟高军接待了我们,然而在村委会旁边的二三百平方米的广场吸引了记者的眼睛。在这个并不算富裕的村庄看到铺满生态砖的广场,着实让记者感觉新鲜。
“这是生态广场,最近两年,以建设‘美丽乡村’项目为契机,我们村还新建了老年活动中心、游园、农村大舞台等。”翟高军说得头头是道。不仅如此,顾野村新建、拓宽、维护水泥硬质化路面近4000米,通村组接装路灯328盏,设有18个垃圾房、30多个垃圾桶。
清洁的道路、整洁的村庄环境和逐渐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是有形的“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而淳朴的民间风情是无形的“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条件。记者看到,在顾野村的主要道路、公共场所等地醒目位置,以关爱未成年人、“八礼四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公益广告随处可见。
用翟高军的话来说,村民们进门见公益广告,茶余饭后听广播宣传,更有书画合一的文化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逐渐渗透进他们的生活习惯中,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更能得到有力提升。
村民素质提升是关键,但如何维持道路的整洁呢?翟高军说,村里创新组建了两支队伍:党员干部队伍和专业环卫队伍。
顾野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的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处处走在前,义务打扫村中道路卫生、清理杂草,带头维护村中卫生整洁,带动周边人群投身村庄环境保洁,同时,积极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听取意见、建议,增强村民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营造建设美丽乡村的浓厚氛围;环卫队伍分时段、路段包保,横到边儿,竖到沿儿,不间断巡查,及时处理。记者心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无缝隙”吧。
在推行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中,顾野设有3名网格长、6名网格员,翟高军就是其中一名网格长。他说,顾野村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同抓好基层党建以及美丽乡村中心工作相融合,创新环卫一体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将网格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包保到人,确保每个网格均有保洁员和监督员。
返程的路上,记者深思,什么才是“美丽乡村”?大抵就是像顾野这样拥有“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灵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