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堰故事大王黄稳成
◆缪荣株
黄稳成先生在省市区报刊发表了近200篇故事,在姜堰,在泰州,大凡喜欢读报的人,几乎没有不熟悉他的名字的。
黄稳成为人、做事、写作稳成,人如其名。姜堰写文史、说故事,动笔时间之长,故事之多,发表率之高,莫过于稳成。他写了一辈子的故事,只有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的名号。他喜欢把家乡的故事变成文史流传下来,参与了我区许多文史资料的主编和写作,善于和文友合作共事。每当他编写书籍或文稿时,我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资料甚至是那时还不外传的胡氏资料和盘托出。2010年元旦,得知我受市委领导嘱托主编《姜堰名人》一书,稳成多次主动到我家提供名人资料,有的还写成美文,那篇写原蒋垛小学校长孟运荣为毛主席诗词改了两个别字的文章,给《姜堰名人》增加了可读性。
在姜堰的作者当中,黄稳成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版书籍当属首例。《黄稳成讲故事》里面的故事比较系统,从不同的侧面生动地介绍了历史上散落在姜堰城乡角角落落的鲜为人知的事,是品味齐全的精神大餐,是赏心悦目的文学佳作,是街谈巷议的情感故事,是资政育人的珍贵文史,是爱国爱乡的乡土教材。稳成的故事都是自己抓取第一手资料,自己开辟处女地,不像有些人的文章摘摘编编,似曾相识。这些故事短小精悍,适合演讲,好懂好记,读后留痕。
翻开姜堰出版的林林总总的地方文史书籍,好多文章都是黄稳成参与编写的。白米、蒋垛、娄庄镇《风情录》录下古镇民俗风情,《魅力俞垛》《风采白米》展现俞垛、白米镇人奋力开创的精神。他参与收集的《泰州对联集成》填补了地方对联的空白,他编写的溱潼镇《旅游文化丛书》描绘了溱湖风光。黄稳成是个写作的大忙人,一年到头不得闲,就像个巧木匠,每天的活计都安排得满满的。完成了《三水》系列丛书的约稿任务后,他又投入编写《姜堰老字号》《姜堰徽商》;刚刚帮助一个老干部写好回忆录,他又应邀采编姜溱两镇的老街古巷;最近还应邀参与编写姜堰、白米古镇系列丛书;手头的工作还未了结,家乡一把手又亲自登门请他主编《白米志》。他前后参加编写了10多本文史著作,还是《姜堰日报》的重要撰稿人。
黄稳成为了挖掘、搜集地方文史资料,跑遍姜堰大部分乡镇和人文历史深厚的村落,风里来雨里去采访,起早带晚伏案写作。有一次,他到一个乡村去搜集民间传说,因为雨后路滑,跌入一条干沟,伤了髌骨,膝盖肿得像馒头。为了不失约,他找了一根树棍当拐杖,一瘸一拐地继续完成采访任务。采访当年给陈毅送过饭菜的周姓老人时,由于老人中风卧床且口齿不清,他就靠在对方的嘴边,花了半天工夫一字一句地记录,后来据此写出《陈老总三付饭菜款》刊登于上海《大江南北》,并荣获杂志社颁发的优秀作品奖。
黄稳成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心肺动过大手术,安装了起搏器。老伴看到他这样劳累,心疼地说:“你整天不注意休息,自讨苦吃!”也有人说“既没名,又无利,参加志愿服务有啥意思?”黄稳成说:“是祖传的好家风好家训促使我永不停步。我的家训简称‘五常训’:年常少,精常足,劲常鼓,体常勤,腰常正。年常少是家训的要求,人老了就会因为缩手缩脚而变得老态龙钟,精神振作则会越来越年轻。我想,不停地释放余热就等于把生命延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