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牌地铁站的造访
旅俄散记之八
老牌地铁站的造访
◆半盏
早就听说俄罗斯的地铁文化十分了得,抢先造访的老同学绘声绘色的描述更是勾人馋虫。总算盼来这个拜会莫斯科地铁的日子——八月头上的一个风有点大的下午,很蓝很蓝的天幕间或走动着极具立体感的白云,阳光明媚,虽然照得地面的景物都有些发白了,但是没有一丁点儿闷热的感觉。
我们在老阿尔巴特大街的一头进站,分不清东西南北,站名好像就叫阿尔巴特地铁站。露出地表的地铁站的门脸儿特别像陕北窑洞的前立面,在一堵浅黄色的墙上开了两个顶部呈弓形的大门洞,理所当然,精工制作的浮雕和造型考究的门扇还是从根本上把它跟粗陋的窑洞划清了界限,这座洋窑洞安安静静地散发着俄罗斯民族特有的粗犷和剽悍气息。
推开弹簧门并闪身进去,我们来到一个穹隆形的高大门厅,有如走进一顶颇为夸张的牧民帐篷。过了检票口就是一架远远地伸往下前方的扶手电梯,因为电梯的顶部是弓形,乘坐电梯的人有如在一条倾斜的地道里滑行。电梯很长很长,一眼望不到头,据说俄罗斯的地铁站最长的扶手电梯不下100米。下行和上行的电梯之间设有一米多宽的平台,平台的中轴线上竖着一行带乳白色罩子的电灯,既像特大号的蜡烛,又像整整齐齐排列的缩微版士兵。
扶手电梯没完没了地滑行之后,我们这才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地铁站。高大而宽阔的走道顶部也是弓形的,两条铁轨之间安排了休憩和等候区,连通两条铁轨的过道是一个挨一个的弓形门洞,门洞之间的粗重立柱给人的感觉特别威武和十分安全。墙体和顶棚装饰了浮雕,浮雕中间嵌有题材多样的精美油画,还有古色古香的吊灯或壁灯。
列车来了,俄罗斯人总是那样的从容不迫和彬彬有礼,乘客中间没有一个人争先恐后,地面上也没有不厌其详的标线和提示语。车厢略显老旧,但是很整洁,也很安静,没有谁大声喧哗,即便小声嘀咕的人也很少。他们对于我们这些有如逃出藩篱的熊猫一般的异类一概熟视无睹,既不因为稀罕和新奇而热情有加,也不因为远人贸然投门而傲慢无礼。所有的人都很平静,神情举止格外端庄,或者借助耳机听自己的音乐,或者翻看书籍和手机,或者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只有一个戴着红色棒球帽的金发碧眼的小女孩偶尔打量我们一眼。
我们随机踏访了3座地铁站。就造型和装饰而言,每一座都很有气魄,每一座都雍容华贵,每一座都独具特色,每一座都投资甚巨,每一座都堪称大师手笔。它们无愧于悠悠80多年历史的俄罗斯地铁文化,套用国人挂在嘴巴上的话来说,这是一道埋在地下的靓丽风景。
回到地面,回到老阿尔巴特大街,我们顺便溜达了一圈。这是一条以展示民俗为主的步行街,名气远远大于它的格局和规模。据说这里从前住着许多喜欢用板车装载货物的阿拉伯商人,后来人们就用板车的俄语发音来为街道命名。老阿尔巴特大街老在有著名诗人普希金居住过的房屋,老在保存了许多原汁原味的古建筑,老在曾经是艺人和画家荟萃的地方。酒吧、餐馆和经营俄罗斯工艺品的小店铺一家紧挨一家,家家露天摆放着餐椅,游客可以一边品尝烈酒一边观赏街景。街道中央有出售套娃、水晶摆件和俄式大方巾的摊位,有推销油画或者当场为行人描摹肖像的画摊,也有抱着吉他弹唱的前卫青年,这些艺人自娱自乐,也赚一点零花钱。另外还有一种让人怦然心动的场景:明媚的阳光播撒在相拥相偎的情侣身上,他们慵懒地享受着光和热的慷慨馈赠,简直就是一行凝固的诗句。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此行真的很不尽兴。离别的时候,我们不但频频回头张望,而且暗地里不止一次地责骂吝啬的导游和他的行程安排。我在心里再三发誓:如果有机会重游莫斯科,我一定要把最具代表性的地铁站全部造访一遍,当然还要在老阿尔巴特大街的露天长椅上晒一会儿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