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前那条河
◆黄稳成
我家世世代代住在一个古村里。这个古村前面有一条河,河水通向四面八方。
上个世纪中叶,这条河的水质很好。清澈的河水一望见底,可以看到潜伏在水底的小鱼、螺蛳等。阳光灿烂的天气,爬上杨树根部晒太阳的乌龟自由自在,旁若无人。那时,家家户户都用这条河里的水冼菜、淘米、煮饭、口渴了就用手捧起河水大口大口地喝,水的甜味沁入心脾。
这条河也是我家的救命河。上世纪60年代初期,村里遭受特大自然灾害,人们全靠草根麦糠充饥,许多人由于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父亲想:田里歉收,可以向水里要吃的。于是父亲从家里找出多年不用的剔罾、扒网,他要到河里取鱼,第一天就取了2斤多小鱼小虾。妈妈用这些小鱼小虾烧了一小锅汤,配合糠菜,全家人饱餐了一顿。以后我家的餐桌上经常有鲜鱼汤,就这样,门前的这条河帮助我家顺利度过了3年自然灾害。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大办乡村企业,大量废水废物排向河里,河水逐渐变成了茶叶色,鱼虾绝迹。过去夜晚萤火虫满天飞舞,现在很少看到。过去夜晚田里蛙声大作,现在几乎听不到蛙声了。引起我家门前河水变化的主要是一家化工厂和一家养猪场,它们不断向河里排放废水废物,两岸的居民也经常向河里倾倒生活垃圾。人们的吃水问题受到严重影响,有一户人家饮了这条河里的水,先是小孩腹部不适,继而呕吐,接着家里的人全部呕吐。后来,家家户户挖井,以此解决吃水问题。家住河边有水不敢吃,真是咄咄怪事。
进入新世纪,政府在环保减排方面动了真格的,敢于碰硬,并且不断加大整治力度。整治我家门前这条河的战斗也随之打响了,首先是关停化工厂和养猪场,断绝向河里排放污水污物的后路。河边居民的生活垃圾集中倒入垃圾箱,并指派专人定期处理。第一阶段任务完成后,迅速转入第二阶段的战斗——河道清理。清理水生物,分段清淤,在此基础用石块护坡。经过两轮整治,这条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河旧貌换新颜:32幢别墅在河边一字儿排开,式样新颖,造型美观;河边垂柳、白杨、银杏、栋树高大挺拔,犹如一道绿色屏障;河水清清澈,鱼虾跳跃,人们欢快地在河边洗衣、洗菜、淘米。
我家门前的河流不但恢复了往昔的生机,而且加入了现代元素。
如今这条河已经成为外地来人参观的重要景点。